在东区渔湾邨一个单位中,一位满头银发的长者正专注地摆弄著手中的利是封。80岁的张荣悦将红包袋精准对折,金色镶边在灯光下闪烁,经过巧手折叠拼接,一个个小元件逐渐组合成栩栩如生的纸龙舟。这项独特的手艺,不仅承载著传统纸扎技艺的记忆,更成为连接社区情感的纽带。

从猪肉摊档主到纸艺达人
张伯的人生经历,见证了香港数十年来的变迁。“以前我做卖猪肉,60几岁退休后,而家已经冇做十几年。”退休后的生活原本平淡无奇,直到他重拾少年时期在湾仔学过的纸扎技艺。“十几岁时候在湾仔跟纸扎师傅学过,60几岁退休时候就学整,一得闲就会玩下。”
他特别说明:“以前用叫做芦兜粽嚟整,而家唔系,揾纸整。”张伯的纸艺作品种类丰富,从中秋节的灯笼、杨桃到飞机造型应有尽有,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他精心制作的龙舟。
匠心独运的制作过程自学创新
张伯的龙舟制作工序并不繁复讲究。“通常一个利是封一开四,只会取有金色边的,或有图案的来折。”他解释道:“一个一个咁接驳落去,龙头插两边,好方便。不过系要好有心机,整到好整齐好靓。”

制作一艘龙舟需要极大耐心和专注力。“实际上整一个龙舟折出来都要花费1个多小时。”张伯透露,“一艘龙舟就用了差不多100个利是封。”他对材料选择十分讲究:“有金色多的,取金色的;不漂亮的砌中间或都不要,剪出去。”
张伯的纸艺技术多是通过观察和自学而来。“自学折纸龙舟,睇到人哋整,就自己谂同研究。”2017年一次码头之旅给了他新的灵感:“见到人哋个艘船,虽然唔系龙舟,系一艘船,但睇咗之后,就用手机影低再自己谂下,于是做左呢个人仔。”
这种创新精神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他不仅还原传统龙舟造型,还加入划桨人偶等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之前做个啲唔系咁嘅,只有龙舟,后来就有唔同人仔咁。”
分享快乐传承社区情
张伯的作品从不出售,只赠送给欣赏的街坊邻居。“屋企得闲冇嘢做,就会折下,折完之后有街坊喜欢,就送俾人哋。”张太太补充道:“附近渔湾街市,都好多人有呢啲折纸嘅手艺卖,但我地折嘅,成日送晒出去俾人。”
这种无私分享为张伯带来巨大快乐。张太称﹕“人地赞一赞佢,好开心呀佢。”甚至有人想学,他也乐意教授。“人哋话想学,佢又教下人哋呀咁。”东区举办扒龙舟比赛时,他还会特意制作纸龙舟送给参赛者,虽然自己从未尝试过真正参加扒龙舟。

谈到这项兴趣的投入,张太笑称张伯是“玩物丧志”。“我哋洗好多钱落去。买胶水呀,又买嗰啲配料,花费了好多金钱。”高峰时期,他每年在材料上的花费达数千元,家中囤积了大量利是封,“有啲是人地用剩就给我们。”
随著年事已高,张伯的精神已大不如前。“我哋今年开始都将啲利是封送晒出去,唔够精神,唔想做咁多。做多两做就瞌眼瞓。”最近他将部分材料送给一位同样喜欢制作纸艺的女性朋友,“她又去社区教人”,让这门手艺得以继续传承。
对张伯而言,每艘龙舟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那么多艘龙舟里面每一只都喜欢,有些已经放了十几年,有一支是最初做的。”这些精美纸艺不仅是消遣时光的方式,更是老人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随著纸龙舟一艘艘赠送出去,张伯的手艺与心意也在社区中不断流传,成为渔湾社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