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张紫晶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重要成果。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与挑战,使得80年前的这场伟大胜利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为我们重新思考战后国际秩序演变与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台湾问题的解决、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不仅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与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秩序的再平衡密切相关。
战后国际秩序新起点与台湾问题的法理奠基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确立了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不干预内政等基本原则,为二战后至今的国际基本秩序奠定了基础。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直接成果。
(一)二战胜利与台湾问题的解决路径
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的五十年历史,肇始于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群岛割让给日本。日本在台湾实施军事高压与文化同化政策,企图切断台湾民众与中华文化母体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深层连结。然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未放弃对台湾的主权主张,台湾人民也持续通过武装斗争等方式表达不屈意志,坚决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从世界范围看,随著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全面爆发。1941年底,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著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之一,付出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代价。
在1943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上,中、美、英三国首脑联合发表《开罗宣言》,郑重声明战后应将日本窃取的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在内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的基本原则。这一系列历史事实与国际档案,共同确立了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际法理地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中国政府于10月派遣部队赴台执行受降任务,并于10月25日在台北公署举行日本投降受降典礼,标志著台湾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正式回归祖国怀抱。1946年,台湾省政府颁布命令,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节」。这一纪念日不仅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庄严缅怀,更是对国际正义与民族主权原则的坚定捍卫。
(二)冷战格局下的统一延宕
然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远远超出了同盟国对战后秩序的最初构想。不到两年时间,以1947年正式提出的「杜鲁门主义」为重要标志,世界迅速陷入以美苏对抗为主轴的冷战格局。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双重驱动下,本源于两岸政治对立的台湾问题被卷入冷战阵营的战略布局之中,其历史轨迹亦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权,中国国民党政权则败退台湾。美国基于其全球范围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考虑,拒绝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继续承认和扶持蒋介石政权,并将台湾纳入其亚太战略防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使台湾问题被迫从中国的内政事务迅速演化为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地缘战略问题。
尽管分治于海峡两岸的国共双方处于长期的敌对状态,然而事实上双方在国家主权和国家认同上保持著一种微妙的「默契」。尽管美国力图将台湾塑造为反共前沿堡垒甚至试图推动「划分而治」,但无论是北京的新政权,还是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均坚守不放弃统一的共同诉求,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对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企图基本上采取抗拒立场,也绝不接受「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所谓「国际方案」。
(三)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基本原则的法理确认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由此完全退出联合国体系。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标志著国际社会明确否定了「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此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陆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在建交公报中明确承认「一个中国」,这为台湾问题的国际法地位和外交现实建构了系统性的共识网络。
美国虽然在1979年与中国正式建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为维系其在台海地区的影响力,转向以国内立法与「准外交」等方式强化对台支持。在与「中华民国」断交之后,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以国内法形式为对台军事援助和军售提供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岛内政治的变化也在不断增加台湾问题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台湾政局处于威权体制之下,国民党政权依靠高压的反共政策维系统治,台湾逐渐在制度认同方面与祖国大陆产生隔阂。台湾问题又逐渐衍生出制度差异与身份分歧交织的复合难题。
冷战终结后国际秩序转型与台湾问题的模糊演进
冷战终结后,国际秩序经历了深刻震荡。原本基于二战胜利成果的台湾归属国际共识逐渐偏离清晰轨道,陷入现实政治操作、身份认同重构与大国博弈交织的复杂局面。尤其是在外部势力和「台独」势力持续操弄、挑战「一个中国」基本原则的背景下,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成为牵动地区安全和全球格局的重要因素。
(一)美国单极霸权下的台湾政策转向
随著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迅速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凭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综合优势,全面推进以自由主义价值为核心的单极秩序,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扩张空间。在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方面在外交上延续既往的「一中政策」,维持与北京政府的「三个联合公报」框架不变;另一方面则在立法、军售、情报、准外交等多领域系统性强化对台关系,实质上推动台湾问题从「模糊承认」走向「结构性介入」。
进入1990年代,美国向台湾出售F-16战机、爱国者导弹等先进武器,虽然在表面上仍然维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实质上却构建起对台的「安全承诺」体系。随著时间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与国会更加频繁地推动涉台法案,强化与台湾高层的互动,协助台湾拓展国际参与空间。在「战略模糊」路线下,美国事实上已将台湾作为牵制中国崛起的前沿工具,导致台海局势的紧张程度不断上升。美国的操弄是台湾问题不确定性与争议性加剧的根本原因。
(二)「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系统化操作
在美国对台政策战略调整的同时,在以西方话语为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叙事结构不断被建构和扩散,企图削弱战后国际法秩序中台湾归属中国的坚实法理基础,歪曲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台湾地位未定论」试图通过分离「主权」与「代表权」,强化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盟伴体系,扩散「各国有权根据自身利益决定是否与台湾发展非官方关系」或「支持台湾国际参与」等话语。美国、欧洲、日本等在涉台表述中频繁使用「重视交流」「参与国际」等非主权性表述,并在诸如全球卫生、安全合作等特定议题上推动台湾「有意义参与」。这并非源于二战后国际法的事实,而是「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制造话语模糊,为外部干涉和岛内「台独」提供话语支撑。
(三)两岸经贸合作开启和平发展新契机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叠加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为两岸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窗口与发展机遇。大量台资企业赴大陆设厂,两岸贸易额持续上升,直航航线不断开通,旅游探亲人次屡创新高,两岸关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官方沟通机制顺畅运作,「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旋律。这种密切的经济关系基础也在客观上削弱了「台独」势力的社会动员空间。然而,经济融合虽带来结构性相互依赖,却未能构建出两岸在制度层面的政治共识。台湾岛内认同结构的潜在分化与外部势力的持续干预,始终是埋藏在和平发展表象下的深层不稳定因素。
(四)岛内政治变化与「渐进台独」推进
2016年民进党再度上台后,公开否定「九二共识」,拒绝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导致两岸官方沟通机制全面中断。更为宏观的背景是,随著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中美战略竞争全面升温,美国藉「印太战略」之名加强对台军事协助与政治支持,台湾问题又一次成为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枚关键棋子。
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也发生根本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民主化开启以来,岛内逐渐形成围绕「本土化」与「国家认同」展开的政治角力。相关政治势力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在岛内系统性重构历史叙事,试图从文化、制度、象征等层面切断与祖国大陆的连结,淡化「中华民族」身份,强化「台湾主体」意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文化」相关内容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台湾史」「本土认同」等论述,造成新一代台湾青年的认同断层与对国家的疏离感。
中美战略格局重塑下台湾问题的定位跃升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正在加速重构,全球性风险因素叠加交织,地缘格局正不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趋势。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中美战略竞争正从传统领域延伸至气候安全、科技规则、网络安全等非传统维度。台湾问题不仅成为中美全方位对峙的关键交汇点,也更加深刻地被嵌入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地带,其战略敏感性和国际溢出效应空前上升。
(一)多极化趋势与单极霸权的结构碰撞
后冷战时代,美国为维系其全球主导地位,持续构建「以美为中心」的同盟体系与话语体系,一方面强化意识形态叙事框架,将「民主对抗专制」作为国际事务中的主轴逻辑之一;一另方面通过北约东扩、四方安全对话(Quad)、澳英美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等机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战略封锁链条。中国则坚定推进多边主义,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提倡共同发展,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制度性合作的坚实基础。两种全球治理观的差异性构成两大体系的巨大张力。在这一结构性对抗格局中,台湾被美国进一步塑造为对抗「中国威胁」的「民主典范」,成为美国对华战略部署的关键棋子。而对中国而言,国家统一事关民族复兴大业,是绝不妥协的核心利益。
(二)「印太战略」与台湾问题的地缘再定位
近年来,美国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的核心布局,视台湾为第一岛链的关键环节,不断强化与台在军事、政治领域的交流,频繁推动对台军售并接待台湾高层访美,以提升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日本、菲律宾等国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对台湾的「支持」。2018年,美国国会通过「台湾旅行法」。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窜访台湾。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台海紧张局势。
与此同时,民进党当局还积极推动对外「拓展空间」政策,频繁与美日等国政要互动,积极推动以「中华台北」或「台湾」名义参与国际组织,试图突破「非主权地区」的现实定位。尽管此类「外宣路线」在国际法层面收效有限,但在岛内塑造出一种「类国家化」的集体认知,挑战「一个中国」的主权底线。
(三)中国战略重塑与统一议程的全面强化
面对「台独」势力的不断升级挑衅,中国大陆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开展系统性调整,从多维度重塑国家统一策略。在军事层面,解放军常态化开展绕岛演训,战略空军、远程火箭军和海上力量协同出动,形成对「台独」势力的强大威慑态势。在法律层面,中国大陆通过出台《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确立国家统一的行动边界与正当性,为未来的统一战略提供坚实法理依据。在外交层面,中国大陆持续强化「一个中国原则」的全球表达,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国际空间。
2022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更加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国家完全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对台大政方针为核心指导,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厚植国家和平统一的基础。这表明中国大陆对国家统一的推进已全面进入战略整合期。
(四)台湾问题在国际空间的话语对抗
随著国际局势与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在国际层面,当前西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话语呈现显著的意识形态化和安全化趋势。西方媒体与政策话语还通过学术与舆论等方式,通过台湾问题向中国大陆持续施加「道义压力」,试图塑造中国大陆为「威胁者」,台湾为「受害者」。这些会对国际社会和民众的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中国大陆在国际上关于两岸关系、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的话语体系造成严峻的挑战。
与之相对的是,随著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格局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去西方中心化」的多元趋势。中国大陆依托「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全球发展倡议等多边平台,塑造「主权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舆论氛围,推动发展中国家理解并支持中国的国家统一立场。近年来,东盟和中亚等国家政要在多种场合明确表示反对「台独」与外部干预、支持中国的统一事业。中国大陆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阐释「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历史与现实逻辑,对长期以来被西方垄断的台湾问题认知正本清源。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众也开始意识到台湾问题被「美式民主话语」垄断的风险,呼吁以更真实和多元的视角理解中国的统一诉求。这一系列国际认知环境的松动与转化趋势,为推进统一进程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政治与舆论氛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将台湾嵌入其「民主战略」之际,中国大陆必须持续提升对台工作的战略主动。
国际秩序变迁中的中国战略机遇
202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回望这一历史节点,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下回归祖国怀抱,既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制度性体现。台湾问题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核心议题,也是影响亚太格局、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当前的国际环境正在孕育著有利于中国统一的历史与现实条件。其一,美式霸权体系的系统性衰退。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经济结构性问题加剧、国际信誉持续下滑,其全球「规则输出」能力显著弱化,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著合法性与有效性双重危机。其二,多极力量崛起与全球南方的结构性重组。金砖国家扩容、全球南方国家崛起、「一带一路」向深层互联互通推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制度性协作平台与互惠共赢的发展路径。其三,西方价值话语体系面临信任危机。「民主—专制」二元叙事失去往日的号召力,西方国家的对外干预给许多后发展国家留下了长期难以愈合的深层创伤,与之对比,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互惠、平等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制度参照。其四,新兴技术革命为中国提供战略支点。当前技术地缘政治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科技优势正在转化为制度优势和规则优势,随著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国在未来的全球标准制定和制度规则重构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随著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断变迁,中国的国家统一客观上已然成为中国国家治理效能、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和全球治理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未来,台湾问题仍将是全球权力博弈与秩序建构的重要交汇点,中国应进一步在法理坚守、舆论反制、制度重塑、战略谋划上形成系统合力,将国家统一置于全球秩序重塑和发展权公平分配的宏大逻辑中,凝聚中国统一的国际共识和支持,牢牢掌握战略主动,全面推进国家统一进程。80年,二战后国际秩序已然沧海桑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体中国人民必将在新的征程中,再一次赢得属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7-9月号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