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于10月23日在2025紫荆文化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翻译全文:
文|鲁乙己 (Luigi Gambardella)
尊敬的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各位政府官员、商界与学界翘楚、女士们、先生们:
能在紫荆文化论坛——这个迅速崛起为亚洲最受尊崇的中外对话、反思与合作平台之一——向诸位杰出人士发表演讲,本人深感荣幸。
谨此衷心感谢《紫荆》杂志的盛情邀请,以及贵刊在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信任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香港:全球与国家的交汇点
香港,从来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更是一种理念,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它汇聚了全球市场的开放性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合了法治精神与创新活力。其真正力量不在于摩天楼宇,而在于其哲学理念:坚信融合不等于同化,互联互通方为繁荣基石。
与中方伙伴合作逾十载,本人亲眼见证,植根于信任的合作如何将宏大愿景化为现实成就。
这种务实、开放、前瞻的精神,正是当今世界所需。
当技术革新、地缘政治与创新竞赛重塑全球格局之际,香港的双重身份非但不是挑战,反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它既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缩影,亦是面向世界的窗口,展现开放、多元、可靠的特质,同时深度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
创新:合作的新语言
如果说二十世纪由贸易与金融定义,那么二十一世纪将由创新与智慧书写。
而香港,正处在这场变革的核心。
在金融科技领域,香港已是全球翘楚。凭借其成熟机构、法律确定性及国际声誉,香港有潜力成为亚洲的数字金融中心。新一代全球标准——从跨境支付到绿色数字资产——皆可在此设计并测试。
在人工智能领域,香港可崛起为亚洲倡导合乎伦理、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的可靠声音。依托世界级学府,并联通全球及内地创新生态,香港可率先建立首个亚欧负责任人工智能治理中心,基于共同价值理念,架起两大洲之间的桥梁。
在城市创新方面,当深圳打造“未来工厂”、广州推动工业智能化之际,香港可设计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大脑”——即连接交通、能源与服务的数字神经系统,以提升市民日常生活品质。
简言之,创新已非单一产业,而成为普遍的合作语言。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的创新走廊
粤港澳大湾区是现代史上最具雄心的开发项目之一——这条活力迸发的创新走廊,汇聚逾8600万人口,GDP突破两万亿美元。
它不仅是中国的“硅谷”,更是世界下一个创新引擎。
香港在大湾区中的角色,是担当“超级联系人”——将全球资本、治理标准及研究网络,与内地的创业活力紧密相连。
在金融科技领域,香港提供信誉保障,深圳贡献创新源泉。
在人工智能领域,香港引入国际伙伴,内地提供产业规模。
在绿色金融领域,香港引导全球资本,资助支持中国碳中和目标的低碳项目。
此种协同效应并非空谈,它正加速显现,将区域融合转化为全球优势。
化合作共识为切实行动
全球合作不能仅停留于愿景,必须转化为可衡量的进展。
本人认为,香港在此新阶段有三大要务:
1、人才乃基石: 思想随人才流动,而非纸面文件。香港须加强大湾区跨境人才流动,与顶尖大学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并吸引全球研究者与企业家共同应对挑战——从人工智能伦理到绿色转型。
2、基建筑信任: 当今的互联互通,意味着安全的数据流、大容量的5G及抗量子攻击通信。香港若引领此领域,不仅联通经济,更将联通价值理念,确保创新既开放又可信。
3、开放显公信: 在全球化备受质疑的时代,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靠性。恪守透明、公平竞争及世界一流的争议解决机制,使其成为全球少数能让商业与信任相遇、创新与法律相融的枢纽之一。
欧中:共建未来的伙伴关系
作为深度参与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欧洲人,本人深信下一阶段的全球化必须建立在欧中合作基础之上。
我们肩负共同责任: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而非相反。
香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可成为可信赖的数字与绿色合作门户。
结语:香港与全球化的新精神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面临的世纪挑战——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冲击、不平等、地缘政治割裂——无法孤立解决。
这呼唤一种新的全球化精神:不基于对抗,而基于互补;不囿于割裂,而致力于共享创新。
香港,可成为这一新愿景的孕育之地——一个植根中国、惠及全球的“超级联系人”。
诚如习近平主席的睿智之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香港,立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汇处,必须继续做那浩瀚的海洋——开放、包容、坚韧。
从维多利亚港到珠江三角洲,愿合作之光永不黯淡。
只要我们秉持此精神,香港不仅将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将激励世界走向一个更富创新、更可持续、更加团结的未来。
谢谢大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