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紫荆文化论坛|马丁·雅克:香港的重塑之路-紫荆网

2025紫荆文化论坛|马丁·雅克:香港的重塑之路

日期:2025-10-23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剑桥大学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于10月23日在2025紫荆文化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翻译全文:

|马丁·雅克 (Martin Jacques)

首先,我曾在1998年11月至2001年3月期间居住于香港。正是在这里,我开始了后来那本广为人知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的研究工作。早在此前很久,我便坚定支持“一国两制”。1997年,我和妻子专程来到香港见证回归盛典。后来在港生活期间,香港社会某些方面令我感到忧虑:其殖民氛围与遗留影响、某种自大心态、对内地同胞的偏见,以及对少数族裔的歧视性态度。我的妻子是印度裔马来西亚人,一位出色的律师。她在香港的生活因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而蒙上阴影——在街头、餐厅、职场,甚至在医院里都曾遭遇。她最终因医疗过失和种族歧视在一家医院去世,这是我生命中最悲痛的一天。

我认为,如今的香港正迎来重新思考并重塑自身的黄金机遇。与其沉湎于对2019-2020年事件的遗憾,香港更应拥抱一个截然不同、崭新的未来。

关于香港的未来,我想提出七点主张:

深度融入大湾区是基石: 广东省及其城市的蓬勃活力,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机遇,香港必须全力以赴把握。当年我在此居住时,这种想法尚显迟疑,不少人曾轻视广东。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如今,我欣喜地看到这种融合的决心已十分坚定。这是根本所在。

依托国家崛起大势: 香港有幸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不仅自身实现了变革,如今更在改变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将中国视为新的全球领导者——世界最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绿色转型的引领者、全球南方事实上的领头羊。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正值国家崛起之时,终结了156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这是莫大的幸运。中国拥抱并代表着未来;而我的祖国英国却沉湎于过去,畏惧未来。香港是幸运的。

构建包容共融的新身份认同: 香港特区政府乃至全体市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港人的新归属感。一种对崭新香港的自豪感——香港作为大湾区的一部分、中国的一部分、东亚的一部分。这种新的身份认同应具包容性而非排他性,应拥抱内地同胞与岭南文化,应将那些选择在此生活(无论是永久或暂时)的印尼、菲律宾、印度等各地人士,视为香港新国际都会身份的内在组成部分。这是每个人的责任。若成功,香港将在全球进步性文化变革中走在前列,为变化中的世界塑造新的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可以思考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一项颂扬多样性的卓越主张。

深化与东盟邻邦关系: 香港应把握一切机会发展与东盟邻国的紧密关系。东盟地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拥有超7亿人口,约4-5%的增长率,且与中国关系日益紧密。香港作为高效且充满活力的金融中心,其角色可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资源。人民币国际化可为香港金融业在东盟国家带来重大机遇。

转向全球南方新蓝海: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西方国家及机构对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参与度可能会大幅降低。这不应被视为遗憾,反而应视为香港金融机构与先前被忽视或忽略的世界其他地区——即占全球人口约70%的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更紧密关系的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为香港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机遇。但这需要全新的业务和运营模式,其费用水平也可能远低于西方。与华尔街、伦敦等地相比,此类工作和连接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然而,与中国携手同行,这无疑正是香港金融业的未来所在。

重塑“心智地图”: 回归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直至2020年,香港的目光都主要投向西方(北美和欧洲)。回归后虽日益重视内地,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关注全球南方和东盟。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特别是2024年以来,中美关系持续恶化。这种态势很可能至少再持续十年,甚至更久。随着中美“脱钩”进程延续,世界很可能呈现“割裂化”趋势,形成美国集团与中国“一带一路”集团两大阵营。这应成为香港及其机构思考未来的指引:目光不应再局限于西方,而应聚焦中国和全球南方。这将是香港未来长远发展的方向。香港需要培养具有这种思维的新一代领导者——心怀中国、放眼全球南方。学校、大学、商学院及智库必须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重振文化现代性: 尽管香港因维港天际线、金融业、交通系统及生活水平而长期与“现代性”相关联,但如今这种关联已不如昔日鲜明。香港的文化现代性——最著名的如电影产业的创造力——也已沉寂许久。现代性不再仅关乎经济,也日益关乎文化。这是香港亟需认真关注的领域。它已落后于日本动漫、韩国流行文化等。中国正在电影、时尚、建筑、街头文化等多个领域快速形成强大而新颖的文化现代性。如我所言,若香港欲塑造新身份,富于想象力和活力的文化至关重要。如何实现?可能性众多。最近《南华早报》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其主张北部都会区不应狭隘地视为地产项目,重蹈香港旧日弊端,而应视为巨大的文化新机遇。

应如此思考:十年后的北部都会区,应日益成为音乐、服饰、电影、街头戏剧、以游戏为核心的腾讯娱乐园区、新生活方式、语言创新及族裔多元化的文化创意温床,闻名于世。这可以成为现实,但它需要新一代年轻人具备全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谢谢大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李博扬 校对:郭孟琦 监制:连振海
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夏宝龙会见香港特区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代表团有关官员
今日 第一个台湾光复纪念日
金正恩参谒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