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香港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面临内外严峻的发展挑战,如何迎难而上开创新局面,对特区政府是一个重大的考验。17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以宏阔的视野、创新的政策、务实的举措,勾勒出未来发展蓝图。整份施政报告贯穿着「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央要求的坚决落实,又彰显了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更展现了对香港未来的战略思考,可谓是一份兼具政治高度、改革力度、民生温度的施政报告,将带领香港各界团结一致开创发展新局面。
改革制度,强化治理。报告直面政府治理中的痛点,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部门首长责任制」。这一制度将部门首长的责任系统化、制度化,当出现问题时,会按缺失轻重情况,进行相应行政或纪律处理。此举彰显了特区政府提升治理效能的决心,确保各项政策能够有效落实。
改革制度、拆墙松绑
同时,报告创新性地提出成立「AI效能提升组」,由政务司副司长担任组长,统筹和指导各政府部门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重组不合时宜的工作流程,推动科技革新。这一举措预示着特区政府将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打造数字政府,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
拆墙松绑,重点突破。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布局,在施政报告占据重要地位。李家超甚至用「心急如焚」来形容推进北都发展的紧迫感。为此,报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筹划建设、规划及发展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报告提出要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授权政府制订简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的便捷方法等。一系列「拆墙松绑」的举措将极大加速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进程,使其成为香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构建深港合作新范式。
投资未来,提升动能。在产业发展方面,报告展现了对香港经济多元化的战略思考。财政司司长将带领相关政策局、部门及公营机构,制订促进产业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包,吸引高增值产业和高潜力企业落户香港。报告特别提出要引进和发展飞机回收、新能源产业等新型工业化产业。同时,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发展,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作为全球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还将大力打造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构建机场城市艺术生态圈,与巴塞尔艺术展深化合作。这些举措既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香港定位的具体落实,也是对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要求的积极回应。
融入大局,创新机制。报告高度重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提出整合香港的外地办事处,组建成一站式平台,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在金融方面,政府会加速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推动更多机构在港拓展黄金仓储,建造区域黄金储备枢纽。同时,报告还提出要继续推动发展香港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成立大宗商品策略委员会,加强大宗商品政策的顶层设计和长远策略制订。这些举措体现了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发挥独特优势的战略思维,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心系民生,加大投入。报告以民生为压轴专章,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盖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医疗护理、社会福利、保障劳工、关爱共融等九个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范畴。在住房领域,报告提出了多项丰富置业阶梯的措施。其中,居屋绿白表比例由40:60调升至50:50,协助更多公屋租户变成业主。医疗方面,将加快专科服务,并推动中医药发展等等。
思路更清晰、举措更有力
报告对青年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其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将提供更多参与国际组织实习和国际会议的机会,推动本地青少年的国际和内地交流。在教育方面,报告提出要加速建设北都大学城,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同时,放宽自资收生限制,非本地生上限由40%增至50%,研究生自资学额上限增至120%。为增加学生宿舍供应,政府已推出「城中学舍计划」,便利市场把现有商业大厦(包括酒店)改作学生宿舍时免却改划手续。
总而言之,这是一份勇于作为,积极改革创新的施政蓝图。正如「港澳平」文章所表示,新一份施政报告亮点纷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思路更清晰、举措更有力、方法更创新。这三个「更」,既是决心、魄力、执行力不断提升的反映,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对香港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现。在新一份施政报告的推动下,香港在面对动荡变化的未来挑战,将更有底气、更有能力,未来也更有希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海南社团总会会长)
文章原载于大公报 A12:评论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