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顾敏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香港各界纷纷举办仪式或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尤其是让香港的青少年真正了解国家14年抗战的艰辛与壮烈过程,培养他们爱国爱港的观念。笔者近日应邀出席香港电台第四台在香港演艺学院举办的“旗正飘飘—中国抗战歌曲音乐会”,感觉抗战歌曲不仅能够跨越时空,而且仍然具有触及灵魂的教育作用,是活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一首首抗战歌曲就是一段段历史缩影。清唱剧《长恨歌》、《五月的鲜花》反映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一开始对日本侵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并且禁止广播及灌制有关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唱出了人间的苦难。《松花江上》表达了中国东北沦陷后大批军民被迫流亡关内,思念家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悲愤感情,也表达了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
一首首抗战歌曲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日本侵略者,奋起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黄自、韦瀚章分别作词、黄自作曲的《抗敌歌》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歌曲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战而发出坚强的声音:中国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抵抗将仇报!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黄自、韦瀚章在1932年再度合作创作《旗正飘飘》发出同样的呼吁:“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好男儿报国在今朝……”《嘉陵江上》、《长城谣》、《白云故乡》等均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坚决抗敌的决心。而《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和爱国热情。
感受抗战歌曲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感受歌曲中的苦难与牺牲,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感受抗战歌曲,就是要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坚决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香港青少年对内地抗战14年中的苦难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不多,多点通过有关抗战音乐会、抗战电影、内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访等形式,应该能够让他们充分了解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一国两制”来之不易,有效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香港教育大学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研究中心总监,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