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跨越学系的创新学院 -紫荆网

教育燃新|跨越学系的创新学院

日期:2025-09-09 来源:香港01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教育燃新|跨越学系的创新学院

最近香港大学成立了创新学院 School of Innovation,首年只收25位学生,并不只看DSE 成绩。它不隶属于任何学院,而是特立独行,强调解难创新,课程由项目带动学习 project based learning 。

创新学院如何避开JUPAS的派位演算法,自行设立一套收生标准 (例如学生未报名,已要在升中六的暑假参加一个创业创新夏令营)?其做法能否成为先例?另外,创业和创新型的学生必定充满创意,但如何确保学术水平?

我对创新学院的成立感到兴奋。它重视横向的融会贯通,并非是垂直、谷仓式 (siloed)的学系。如今,只有跨越才能回应急速变化的世界,培育同学捉紧问题的核心,学习提出方案去实验和解决,比学科知识更重要。

(教育燃新提供)

这类跨学院的结构在香港并非首次,听说港大的 Fintech金融科技学院,是商、法和工程学院的融合。然而,大学习惯了山头主义,融会贯通在实质执行中仍有难度;有时,就算标题是跨科为本,也只是规定同学在不同学系多拿几个学分,却未必包括跨科碰撞后的领悟和创新思维的建立。

无论如何,我期待创新学院的发展。未来世界太多复杂议题,需要新生代以解难为学习的基石。我只是担心,创新学院的本地生或会较少?因为家长同学都会认为创业创新的风险,毕业不会迎来稳定高薪的工作。

在AI时代,大学选科的游戏吊诡的数十年不变,每届状元读医或金融,极少会选电脑工程,更少人读环境相关学系,思考气侯极端化。同学都清楚大学选科的策略玩法。JUPAS透过程式,按DSE分数,再配对同学的选择,让同学跌入不同课程。可惜,有时却因同学太重视“安全”而错失了入读心仪学科,被困在毫无兴趣的学系。

听过许多奇怪例子,明明年青人有志在人工智能领域钻研,但他选的心仪学系不在首三大,家人于是怂恿:港大排名高,不如报港大社会科学啦?虽说本科生的学习是通才的训练,但社会学和人工智能,真是两码子啊。

世界在超乎想像的变。不出数年,中学生都能自学写出最好的提示 (prompts),让AI帮助学习,换来的却是师生关系的冲击,许多大学已思考如何回应,鼓励学生能动性,并留白让学生自行设计主修。

是时候讨论何谓“有价值”的学位了吗?我期待更多能拉阔未来视野的课程,它们让学生拥抱创新、建立韧性的态度和多方面的技能。入大学,是为了看通未来社会的不确定,这种思维,可能是中学生涯规划最忽视的重点。

来源:香港01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罗皓天 校对:但红玲 监制:廖国良
请记住,这28个名字!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可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纳米标记机器人”
五大洲代表确认出席香港国际中医药大会
名中医落区义诊!9月香港这场中医药盛会等你来打卡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