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接壤的北部地区,曾因长期的边境禁区政策而保留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村落文化,与繁华的都市形成强烈对比。随著2008年起禁区逐步开放,这些边境村落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不过,不少传统村落因未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面临人口流失、文化式微的困境。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香港故事:边境人家》以十集纪录片的形式,深入探访十个边境村落,记录那里的历史变迁、居民乡情与人文故事。

位于香港东北的吉澳因沙头角禁区政策而人口锐减,从五千人凋零至不足五十人。虽然不少村民都搬离小岛,但却惦挂家乡的一事一物,更曾合力筹款资助于天后宫旁兴建「吉澳故事馆」。每逢「天后诞」,岛上村民会尽心尽力合作筹办节庆,而岛外的村民亦会再次回村聚首一堂,延续传统习俗。

而另一条位于榕树凹的村落,全盛时期有几百名居民,但自八十年代起已空无一人。一次寻根之旅,团结起一班散落各地的村民回归「复村」,修屋舖路,让荒废的村落重现昔日的热闹。

2023年开通的香园围口岸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第七个跨境陆路口岸。香园围村和竹园村正正位于口岸的邻近地区。为兴建口岸,打鼓岭区内的竹园村需全村迁移,而跟口岸同名的香园围,则原地保留。被迁的村民无奈离开故乡土地,但换来更好的生活配套。相反,留守的村民虽能保持原有的传统和文化,却失去改善生活质素的机会。两条村的跨代原居民因口岸建设,面临著截然不同的命运。

北部地区的水域环境亦造就了香港渔业的发展。流浮山对开的后海湾为咸淡水交界,盛产鲜蚝,曾是养蚝业的繁盛之地。在辉煌时期,流浮山曾有上千家蚝民,如今仅剩几十户留守。为了传承香港的养蚝技术, 80后蚝民致力推动技术革新,希望延续香港养蚝业。与此同时,元朗新田鱼塘的养鱼户亦见证了香港塘鱼养殖业的历史,亲历从基围到鱼塘的转型。节目透过两位渔民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重现渔业的兴衰变迁。


节目还记录了多个禁区村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见证村民如何在时代变革中坚守文化根脉和守护集体记忆,展现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风貌和人文风采。《香港故事:边境人家》由8月11日起逢星期一晚上9时30分,在港台电视31播映。港台网站(tv.rthk.hk)及流动程式「RTHK电视」同步播出及提供节目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