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鹏:铭记抗战历史 厚植新一代家国情怀-紫荆网

刘智鹏:铭记抗战历史 厚植新一代家国情怀

日期:2025-08-08 来源:大公文汇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刘智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转眼已踏入80周年。昔日战火对港人来说似乎相当遥远,社会上不免有人怀疑:“这段历史与当下的香港年轻人有何关系?”此提问既反映思想代沟,也揭示我们在历史传承上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让80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燃起今天年轻人的民族精神?其实,抗战胜利并非老人家的故事,对年轻人也有着重要启示。

抗战时期,香港是向祖国和盟军运送物资的重要渠道和交通动脉。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为例,许多人认为这是属于老兵的回忆,但事实刚好相反,当时参与游击队的港人,许多正值风华正茂,有的甚至未成年就加入了独立大队担任“小鬼通讯员”,承担传递情报、通讯联络等重要任务。这些年轻人当中更不乏来自香港名校的学生,例如英华女校、圣保禄学校、皇仁书院等。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就是“皇仁仔”出身。当年,他们放下书包,走入山林,为国出力。这群年轻人之中,没有哪一位天生是英雄,只因时势逼人、信念驱动,于是团结一致地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战、保卫国家,展现出坚毅不屈的家国情操。

抗日青年不乏香港名校生

今天的年轻人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洗礼,实属幸运,但若从这些前人的选择中自我反思,理解什么是国民意识及对国家的归属感,肯定会有所启发。笔者认为,历史教育的意义,在于从过去汲取经验与智慧,指引未来。缺乏历史教育的社会,青年人会容易迷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往哪里去。近年香港的社会动荡,揭示出部分年轻人对个人身份感到迷失,这些都凸显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香港自1840年代以来,从未脱离中国历史的主轴,例如五四运动的精神价值对香港青年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的支援等,香港人始终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

历史教育的重点,除了铭记史实,更在于认识国家发展脉络。年轻人可透过阅读如《香港志》这类编年史资料,培养判断力,亦更清楚了解香港在国家发展中担当的角色,从中找到身份的归属与价值。这种历史上的“温度”,正是培养国民素质的养分。因此,年轻人有必要认识抗战历史,这不仅是对先烈的尊重,更是让青年人理解,今日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前人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历史不是遥远的,而是与当下的自己息息相关。

岭南大学近年亦积极配合教育局推动承传历史的教育计划,希望透过实地考察、口述历史与跨代对话,让更多教师有机会走出课室,亲身感受历史。今年6月,岭大带领一批香港初中教师前往广东实地考察,透过与土地、人物的连结,理解历史的温度,也启发教师思考如何以中国历史文化深厚的底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成为激励青年的精神资源

笔者认为,要让历史教育对年轻人来说不沉闷乏味,最重要的不在于“教”,而是“感”。当年轻人了解到,抗战期间抗日小队员年纪小小已在风雨中守护香港的故事,就能真切体会何谓“以天下为己任”。80年前的抗战历史,正因为时间久远,我们更应把握机会将历史“活化”,让它成为激励青年的精神资源,产生共鸣。

特区政府近年致力推动历史与国民教育,例如全力支持香港地方志中心编修《香港志》工作、举办“史智承传”等计划,为历史传承搭建更有系统的平台,创造更多机会让年轻人“走进历史”。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不应只止于举行纪念仪式,更应鼓励年轻人多参与历史传承的过程,例如成为口述历史的记录者、社区展览的策划者,甚至创作与历史相关的数码媒体内容,令历史教育更贴近他们的语言与文化。

回到最初的问题:“抗战胜利80周年与香港年轻人有何关系?”这问题本身其实是一道历史教育的试题,测试着我们有否说清楚这段历史的价值,也鞭策教育者更好地把历史与青年人的今天连结起来。历史除了让我们认识过去,更有助我们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让青年人从历史中拉阔视野、学会担当,才能真正培养出有信念、有温度、有责任感的新一代香港人。

80年前,年轻人为抗战作出了伟大的牺牲;80年后,我们有责任让那份信念,继续在新一代心中延续。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岭南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公共事务)暨传讯及公共事务处处长、历史系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大公文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故园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寻根主题摄影展”于紫荆艺术展览空间续展至8月19日
香港入境处元朗突击行动 拘捕14人包括非法劳工及雇主
2025南南国际学术会议在江西开幕 聚焦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首次完成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