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智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转眼已踏入80周年。昔日战火对港人来说似乎相当遥远,社会上不免有人怀疑:“这段历史与当下的香港年轻人有何关系?”此提问既反映思想代沟,也揭示我们在历史传承上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让80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燃起今天年轻人的民族精神?其实,抗战胜利并非老人家的故事,对年轻人也有着重要启示。
抗战时期,香港是向祖国和盟军运送物资的重要渠道和交通动脉。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为例,许多人认为这是属于老兵的回忆,但事实刚好相反,当时参与游击队的港人,许多正值风华正茂,有的甚至未成年就加入了独立大队担任“小鬼通讯员”,承担传递情报、通讯联络等重要任务。这些年轻人当中更不乏来自香港名校的学生,例如英华女校、圣保禄学校、皇仁书院等。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就是“皇仁仔”出身。当年,他们放下书包,走入山林,为国出力。这群年轻人之中,没有哪一位天生是英雄,只因时势逼人、信念驱动,于是团结一致地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战、保卫国家,展现出坚毅不屈的家国情操。
抗日青年不乏香港名校生
今天的年轻人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洗礼,实属幸运,但若从这些前人的选择中自我反思,理解什么是国民意识及对国家的归属感,肯定会有所启发。笔者认为,历史教育的意义,在于从过去汲取经验与智慧,指引未来。缺乏历史教育的社会,青年人会容易迷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往哪里去。近年香港的社会动荡,揭示出部分年轻人对个人身份感到迷失,这些都凸显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香港自1840年代以来,从未脱离中国历史的主轴,例如五四运动的精神价值对香港青年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的支援等,香港人始终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
历史教育的重点,除了铭记史实,更在于认识国家发展脉络。年轻人可透过阅读如《香港志》这类编年史资料,培养判断力,亦更清楚了解香港在国家发展中担当的角色,从中找到身份的归属与价值。这种历史上的“温度”,正是培养国民素质的养分。因此,年轻人有必要认识抗战历史,这不仅是对先烈的尊重,更是让青年人理解,今日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前人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历史不是遥远的,而是与当下的自己息息相关。
岭南大学近年亦积极配合教育局推动承传历史的教育计划,希望透过实地考察、口述历史与跨代对话,让更多教师有机会走出课室,亲身感受历史。今年6月,岭大带领一批香港初中教师前往广东实地考察,透过与土地、人物的连结,理解历史的温度,也启发教师思考如何以中国历史文化深厚的底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成为激励青年的精神资源
笔者认为,要让历史教育对年轻人来说不沉闷乏味,最重要的不在于“教”,而是“感”。当年轻人了解到,抗战期间抗日小队员年纪小小已在风雨中守护香港的故事,就能真切体会何谓“以天下为己任”。80年前的抗战历史,正因为时间久远,我们更应把握机会将历史“活化”,让它成为激励青年的精神资源,产生共鸣。
特区政府近年致力推动历史与国民教育,例如全力支持香港地方志中心编修《香港志》工作、举办“史智承传”等计划,为历史传承搭建更有系统的平台,创造更多机会让年轻人“走进历史”。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不应只止于举行纪念仪式,更应鼓励年轻人多参与历史传承的过程,例如成为口述历史的记录者、社区展览的策划者,甚至创作与历史相关的数码媒体内容,令历史教育更贴近他们的语言与文化。
回到最初的问题:“抗战胜利80周年与香港年轻人有何关系?”这问题本身其实是一道历史教育的试题,测试着我们有否说清楚这段历史的价值,也鞭策教育者更好地把历史与青年人的今天连结起来。历史除了让我们认识过去,更有助我们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让青年人从历史中拉阔视野、学会担当,才能真正培养出有信念、有温度、有责任感的新一代香港人。
80年前,年轻人为抗战作出了伟大的牺牲;80年后,我们有责任让那份信念,继续在新一代心中延续。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岭南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公共事务)暨传讯及公共事务处处长、历史系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