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傅健慈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大型纪念活动。此次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为阅兵仪式,这场盛典对香港而言,绝非仅是遥远北方的国家仪式,而是一场穿越历史迷雾的集体记忆召唤,一次对香港身份认同的深层重构,更是对“一国两制”实践下责任与未来的严峻叩问。
历史遗忘与记忆重构:被遮蔽的香港抗战叙事
香港的抗战记忆长期处于双重遮蔽之下。在港英时期刻意淡化香港三年零八个月沦陷期间的苦难与抵抗,将这段历史简化为军事失利与战后重建的技术性叙述;而本土主义叙事又往往将抗战历史工具化,割裂香港与内地共同的抗战经验。
事实上,香港的抗战贡献远超传统认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作为唯一一支在本土坚持游击战的抗日武装,其成员中香港本地青年占比超过八成;宋庆龄领导的 “保卫中国同盟”以香港为基地,将大量国际医疗物资转运至前线;数百名香港司机参加“滇缅公路”运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上的香港英雄”。
这种历史失忆导致香港社会对国家认同的结构性缺陷。抗战记忆的断裂,使新一代难以理解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的历史纽带,无法体认“国族危亡”的集体创伤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基因。当青马桥头的炮台遗址被误认为港英时期遗迹,当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前香火寥落,香港正在失去理解自身与中国关系的历史坐标系。
地缘政治与时代启示:香港在新型抗战中的角色转型
八十年前,香港因独特地位成为抗战物资中转站与情报中心;今日地缘政治裂痕再现,香港再度站于历史岔口。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对华技术封锁、金融遏制愈演愈烈,这场没有硝烟的“新型抗战”中,香港面临角色抉择:成为国家突破围堵的“超级联系人”,抑或沦为地缘博弈的脆弱短板?
历史经验昭示:国家安全与香港繁荣根本一体。1941年圣诞节港督杨慕琦的降书证明,孤城难守。当下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和执行机制虽初步建立,但外部势力渗透颠覆手段更趋隐蔽,金融战、网路战、舆论战形态层出不穷。纪念抗战胜利的本质,是唤醒“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香港必须筑牢国安防线,方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文明价值与青年觉醒:抗战精神对香港的当下启示
抗战精神的核心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伦理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这与香港商业社会长期奉行的功利个人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抗疫期间,义工群体的涌现、国安教育推行后,青年参军热情攀升,显示抗战精神在香港土壤重获生机。
特区政府应藉80周年契机,将抗战记忆转化为公民教育核心资源:重组历史课程,将东江纵队史实纳入必修;在“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系统收藏口述抗战历史;开发“抗战文物路径”,串联起赤柱军人坟场、抗日指挥部遗址等空间记忆。更需引导青年认识到: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追忆,更是应对当下挑战的价值指南。面对疫情冲击需发扬守望相助,面对科技封锁当立志自主创新,面对资讯战争必须坚守真相底线。
从共同记忆到共同未来
抗战胜利80周年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使香港的“民族史观”的认知转型。当香港社会真正认同“我们的抗战”,而非“他们的战争”,“一国两制”才具备坚实的情感根基。这座经历过沦陷苦难的城市应当明白:其命运从来与祖国紧密相连,其繁荣必然建基于国家安全。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 香港能否在新时代的挑战中守住初心、不负使命,答案或许就写在80年前那些血与火的历史篇章中。
记忆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抗战胜利80周年应是香港重新锚定历史座标、凝聚身份认同、明确责任使命的关键节点。只有当香港真正拥抱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与荣光。
(作者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法治・教育科技促进会会长、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