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北部都会区等大型基建项目加速推进,香港建筑业面临严峻人才缺口。香港理工大学适时推出建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致力培养掌握先进技术与实践创新的人才,以支持建筑业发展。课程主任祈宜臻教授分享,申请人需展现对建筑行业的热情并具前瞻性视野,能从社会、环保、科技等多元角度探讨问题。
回应行业需求推动科技融合
高人才需求和高薪水使建筑学一直是香港学子心中的升学热门选择之一,理大新开设的建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独特之处在于将知识和分析工具、数字技能和可转移技能与设计能力结合,让学生熟悉与建筑、建筑材料和建筑服务相关的先进技术,以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
谈及新学科的课程特色,祈宜臻教授认为有三大元素。“‘Studio’是建筑学里一个很特别的学习模式,即一班学生就一个共同的课题,集思广益想出自己的方案。比如某课题是设计一间学校,每位学生的考量和设计概念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位学生的作品也会不一样,这就是建筑学的好玩之处。”另外,她指第二个特色是该课程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着墨,“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的根,更应该思考自己的文化将怎样影响未来的建筑。”
科技是该新课程第三个重要元素,“我们有一科叫建筑人工智能,与其他课程例如建筑信息模型挂钩。学生会利用电脑程式,学习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机械人等技术,应用至将来不同的建筑工程。”祈宜臻教授解释,比如利用AI分析并优化建筑师的设计,甚至可以具体到冷气节能的细节问题。因此,理大投放大量资源添置科技设施,如3D打印机、机械臂、洞穴虚拟环境、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使学生能在虚拟模拟空间里,将自己的设计呈现在眼前。
重实习沟通业界紧抓大湾区机遇
该课程中有一个名为“校企协作教育(Work-Integrated Education)”的科目,占两个学分,学生需要满足176小时的实习工作,前往不同的建筑师楼或设计公司,将自己所学应用至实际项目中。祈宜臻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有人可能在设计,有人可能在施工或管理,令他们毕业后,可以更加清晰地选择未来职业道路。
学院亦致力加强与业界沟通。“无论是帮助学生展出个人作品,或和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合作,我们都希望能帮助建筑学的同学获得更多机会。”祈宜臻教授表示,学生除有机会去外地交流,学院亦希望与大湾区建立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到,他们未来不止能在香港发展,也有机会在内地发展。“我认为现在新一代建筑学学生能够学到的,可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他们可能在思维上比我更前瞻,拥有更多接触大湾区或内地其他地区的机会。”
建筑人手短缺就业机会广泛
根据香港建造业议会于2023年发表的《建造业人力预测》推算,2024年至2027年的建筑师短缺为16%至25%。过去数年,工程和建测等行业已掀起“抢人大战”,有公司不惜加薪30%挖角,业界屡向政府要求增加本地大专院校的建筑及相关专业课程学位,确保有足够新血加入。
“我相信时代在变,今时今日毕业生的职业道路非常广阔。”祈宜臻教授认为,“除了可以去比较传统的建筑师楼实习或工作,都有机会加入一些设计公司。不单在香港,在内地,甚至在杜拜、印度等地方,都有香港设计师负责的工程。”除此之外,如果学生对项目管理感兴趣,也可投身发展商公司。另外,香港政府亦推动许多房屋政策,所以相关政府部门亦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建筑师一直是高人工代表之一,据最新政府薪酬表显示,建筑师起薪高达77855港元,但另一方面,成为建筑师之前需完成严格的学业训练和专业认证。祈宜臻教授提到,理大的建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将向香港建筑师学会申请该课程的专业认可,“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课程毕业后,可以继续衔接两年的硕士课程,之后完成两年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参加香港建筑师学会的考试。这个考试包括7张笔试试卷,一个案例研究和一个面见。通过后,就能成为香港建筑师学会的会员。”
报读贴士
该课程首年将大约招收30名学生,除满足成绩要求外,申请人须提交作品集、参加能力倾向测试和面试。其中,作品集由12页A4纸组成,以展现申请人的设计能力和创作思维。祈宜臻教授表示,申请人的作品集如包含不同媒介的设计将更受青睐,例如绘画、摄影、影片等。
面试方面,教授会与香港本地学生进行面对面面试,祈宜臻教授透露,询问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兴趣报读该课程?”“你对这个建筑课程的愿景是什么?”等,因为建筑学是一段非常长的学习历程,最重要是展现到申请者对学科有一股打不败的热情。而能力倾向测试时长为1小时,将测试申请人绘画、数字、推理方面逻辑的能力。
入学要求
基本DSE分数:332A+33
分数加权:英文获最高10倍加权,无需修读指定选修。
计分标准:Best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