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银行副行长郑威:华侨金融将有效有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厦门国际银行副行长郑威:华侨金融将有效有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日期:2025-03-12 来源:紫荆号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近年来,华侨金融获得长足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强调“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要求“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厦门国际银行作为国内最早深耕华侨金融的机构之一,根植于福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等知名侨乡,依托“内地+港澳”布局优势,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与金融标准。近日,厦门国际银行副行长郑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战略价值、行业现状、未来规划等维度,解析了华侨金融的发展机遇与厦门国际银行的实践路径。

记者:您认为,华侨金融作为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的重要桥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扮演怎样的关键角色?

郑威:我国海外侨胞总数超过6000万,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规模约5万亿美元,形成规模庞大的华侨华人经济,是促进中外交流与文明互鉴、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

华侨金融通过为海内外华侨华人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凝聚全球侨资侨智,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链接,对推动新型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金融强国、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发展华侨金融对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泛凝聚侨界力量有重要意义;二是发展华侨金融对提升金融工作的专业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金融强国有重要意义;三是发展华侨金融对赋能华侨华人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推进高水准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四是发展华侨金融对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全球布局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五是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国际形式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发展华侨金融对于凝聚海外华侨爱国赤诚之心,助力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

记者:我们看到,厦门国际银行是最早涉足华侨金融的银行机构,并且在该业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请您谈一谈目前我国华侨金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请您分享厦门国际银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郑威:近年来,随著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华侨金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关注并涉足华侨金融领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涵盖跨境投融资、跨境贸易结算、外汇交易等多元化金融服务。

同时,随著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金融需求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这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侨务引资引智力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其中提到,探索建立专门融资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为侨企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需要看到,华侨金融的发展也面临著一些挑战,包括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监管合规要求专业性高、目前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华侨金融服务标准等等。

厦门国际银行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华侨群体为核心使命,在华侨金融领域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在总分行及附属机构成立华侨金融部门,推动分支机构设立华侨支行或华侨金融特色专营团队,形成了“从总行到分行”“从境内到境外”的华侨金融服务架构,明确各层级职责与分工协作模式。通过明确各部门和团队的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华侨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二是推动标准制定。厦门国际银行首创以标准化方法论提升为侨服务能力,2022年12月发布银行业首个《华侨金融服务标准》,2024年1月华侨金融服务标准化项目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系福建省首个获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金融机构;2024年6月牵头研究制定银行业首个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截至2024年末,厦门国际银行集团华侨金融业务量超2100亿元,华侨客户总数已突破9.7万户,标准化工作对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华侨华人的特殊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打造“商行+投行”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为“走出去”及“引进来”侨商侨企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推出跨境联动金融服务场景36个,提供包括跨境结算、贸易融资、外汇交易、境外投资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记者:对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您认为,作为银行机构,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特别是服务华侨跨境金融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在未来有哪些布局和规划?

郑威:我认为,银行机构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跨境金融服务新范式。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外汇展业机制,提升跨境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和智能化水准,包括对接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加大对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优化,提高贸易融资和结算的的效率和安全性。加强与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合作,提升我国跨境金融服务的国际化水准。

同时,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加强对国际金融法规、监管政策的研究与解读,确保每一项跨境金融业务都符合当地和国际规则。强化风险管理,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工具,对跨境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

厦门国际银行将在以下三方面重点布局。一是继续深化“华侨金融+”战略,做好华侨金融与“五篇大文章”的深度融合。我行将为华侨参与的绿色产业项目提供专项信贷支持,助力可持续发展;通过“华侨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跨境金融服务,为华侨投资科技领域搭建高效平台;通过“华侨金融+普惠金融”融合,降低服务门槛,让更多华侨小微企业及创业者享受金融便利;通过“华侨金融+养老金融”融合,凝聚“一带一路”沿线侨胞和归侨侨眷,结合境内外养老金融产品,为退休后华侨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养老金融服务;通过“华侨金融+数字金融”融合,保障华侨相关企业供应链稳定,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为华侨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深化产品与服务创新,丰富华侨金融服务的产品形式。持续研究华侨华人跨境金融需求变化,联合附属机构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例如,开发针对华侨华人跨境投资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涵盖投资咨询、资产配置、风险评估等全流程服务;加强跨境财富管理服务创新,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选择,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需求;加大“华侨金融数智服务平台”跨境e站通的开发与使用频率,提高线上服务水准;积极推动高水准开放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试点、外汇展业试点等工作,不断完善数智化系统建设,致力于提供便捷高效的华侨金融服务。

三是拓展国际业务布局,打开华侨金融服务的广阔空间。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步拓展国际业务布局。推动澳门国际银行、集友银行在新加坡等地建立分支机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网络;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需求,为华侨华人在这些地区的投资、贸易等活动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本文转载自《金融时报》)

来源:紫荆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李家超对李兆基逝世表示哀悼 赞扬其对本港经济发展贡献良多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北京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新闻发布会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举办学习讲堂 传达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
香港海关检获约三千五百万元怀疑大麻花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