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八位学者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研资局千万港元研究资助

城大八位学者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研资局千万港元研究资助

日期:2024-11-19 来源:紫荆号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WP_20241115_v2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三位杰出学者的研究项目,荣获2024/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研究资助局(研资局)合作研究重点项目计划资助,总资助额逾880万港元。以项目数量而言,城大获拨款项目数量并列全港第一。

此外,五位城大学者荣获2024/25年度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研资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总资助额逾600万港元。两项殊荣皆印证城大学者致力推进前沿科研,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荣获研究重点项目计划资助的城大研究项目包括(按项目统筹者英文姓氏排列):

协理副校长(企业)、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何颂贤教授的「基于一维范德华原子链式结构的神经形态光电传感器及其三维集成研究」项目,融合材料科学、电子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旨在推进新型感测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视网膜类光电子学方面的应用。

物理学系讲座教授区泽宇教授的「光程差超越相干长度的非平衡量子干涉仪及其在传感和量子信息中的应用」项目,旨在利用非平衡量子干涉技术提升感测能力,并展示量子技术在各种应用中的潜力,特别是在传感和量子信息系统中。

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曾晓成教授的「高效稳定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的理论设计、制备及器件研究」项目,旨在开发高性能的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其效率超过28%,以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并推动可持续清洁能源的发展。

至于荣获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城大研究项目包括(按首席研究员英文姓氏排列):

电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陈杰教授的「高效可信安全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旨在开发一个高效且可信的智能控制系统,解决现有技术在数据效率、安全性和可验证性方面的挑战,以推动智能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神经科学系助理教授刘艾佳教授的「无瘢痕策略移植人类神经祖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重建」,旨在通过共同移植人类小胶质细胞和基因改造的人类神经前体细胞,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功能重建,推动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协理副校长(创新)兼电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谢智刚教授的「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基础科学问题及应用技术研究」,旨在通过解决功率水平限制、功率转换器问题和建模相关问题,提升电容式电力传输系统在航空航天应用中的无线供电能力。

电脑科学系副教授王诗淇教授的「面向人机友好的三维文物数智化高效重建和传播」,通过开发先进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智化重建和传播,推动数码博物馆的建立,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参与。

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座教授袁志国教授的「面向碳中和高效污水处理新技术:A/O-MABR 自养脱氮强化与温室气体减排控制」,旨在开发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以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通过改造现有处理设施来最大化资源回收和减少环境影响。

城大校长梅彦昌教授祝贺所有得奖学者,为他们的成就深感自豪。他说:「城大学者于本年度荣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研资局资助逾千万港元,印证城大致力透过开创性研究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并就迫切的全球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城大将继续支持教研团队推展前沿研究,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合作研究重点项目计划在2022/23年度推出,旨在资助内地及香港跨学科、跨院校的合作研究重点项目,以持续提升内地与香港的研究成果与影响力,六个重点资助领域为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新材料科学、海洋与环境科学、医学科学及管理科学。香港申请者可就研究项目申请不超过360万港元;联合科研资助基金旨在促进内地与香港研究人员互补优势合作研究,香港申请者可就研究项目申请不超过 125 万港元的资助。

来源:紫荆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文化游”“研学游”“美食游”人流如织 “跨境游”激发大湾区澎湃活力
普京:铭记共同历史 携手为实现俄中繁荣昌盛而奋斗
【紫荆专稿】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香港经济如何蓄力
【紫荆专稿】以创新思维稳守国家“南大门” ——访香港海关关长陈子达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