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陈世英出席创新科技与艺术发展高峰论坛2023并发表主题演讲-紫荆网

艺术家陈世英出席创新科技与艺术发展高峰论坛2023并发表主题演讲

日期:2023-08-15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ONN_1590

艺术界代表、视觉艺术家陈世英8月15日出席紫荆杂志社举办的创新科技与艺术发展高峰论坛2023并发表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会的邀请,令我今天可以和在座的各位社会贤达共聚一堂,探讨艺术和创新。刚才听了很多专家讲了AI,讲了很多科技,但是我自己比较实际回归我自己的创作路程,至今我已经从事艺术创作超过半个世纪,我创作的媒介是包括了宝石、金属和陶瓷以及其他接近永恒的物料、材质,我选择接近永恒的物料是因为我创造的目的是要为未来留下生命的证据。我创作的对像是历史,所以当我收到大会邀请,我有那么一刹那是不知所措,我对Web3.0的理解是非常有限,我相信在座的任何一位都比我更加清楚网络世界的最新发展的趋势,但是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必须正视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这一个极速变迁的世界里面,艺术家要如何找到自己在历史中的地位呢?我将用以下十几分钟的时间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历。

1987年我生命中的第一个创新是“世英切割”,经历了两年半的研究修行终于面世,而“世英切割”是一个幻象的雕刻法,在正面看是五个女神,其实只有中间的女神是做了雕刻,而其他四个女神都是倒影。“世英切割”结合了宝石切割,刃雕内雕而成,雕刻的时候虚幻和现实交错,要运用逆向思维,深的要浅,浅的要深,左就是右,右就是左,要的部分要将它挑走,不要的部分将它保留,眼前雕刻的是一个面,想像中是五个面。两年半的时间里面,其中半年我用了研发精致的雕刻工具,我去了一个工厂做机械学徒,最终发现可以将牙医的工具改装成雕刻刀。

但是牙医钻头的转速是每分钟高达36,000转,高速摩擦,产生高温,所以一碰到宝石,宝石的表面就很容易会崩,甚至破裂,唯有将宝石放在水里面做雕刻,由于水模糊了视野,开始的时候只能够每挑一下就将宝石由水里面拿出来,擦乾,小心检查,确认雕刻是无误的,又将宝石再放回水里面继续雕刻,一刀一刀如此的雕刻下去,直至我将雕刻的感知重复到一个地步,雕刻刀就是我的手,我的心,意念完全合二为一。我感觉到我自己存在的时候,自由的意识雕刻,到了这个状态我可以将宝石放在水里面雕刻几分钟都不需要再检查,女神的面依然是完美无瑕的。

“世英切割”Wallace Cut是我一生里面第一个创新,在1987年的时候只有人脑,但是没有电脑,只有双手,是没有帮手,几年前我在德国宝石镇Idar-Oberstein见到一个雕刻师他拿著一件半失败的作品,那个雕刻师很老实的告诉我有人叫他模仿“世英切割”,他也都很诚实的承认他感觉到束手无策。“世英切割”带给我除了在生命里面第一个重要的里程,也是一次启蒙的旅程,自从发明了“世英切割”之后,我对创新两个字深信不疑,我笃信异想可以天开,想得出就能做得到。

ONN_1618

到了2000年初左右,我有一天看到报纸上面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心脏起搏器,读到这一篇文章,我才认识到原来一种金属叫钛金属,重量是同体积黄金的1/5,和人体亲和,而且无坚不摧,我知道如果我能够掌握到钛金属,我的创造空间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我最初对钛金属是无从入手,于是我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在一块钛的原料上面又敲又打又雕又刻,千锤百炼之后我终于做了一个大象的形象。我最终用了8年的时间成功掌握了钛金属的特性和铸造的方法,甚至创造出彩虹的色彩,甚至将钛金属化作绕指柔。上一年我在上海做出了一件高达11米的大型钛金属的雕刻,相信是在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钛金属的艺术作品。钛金属令我了解到人会成长,物料也是一样,可以由浅入深,可以由小变大,可以有无限未知的潜能,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往往只是追求现成的物料,已知的材质,对物料的束缚也是对自己的枷锁,对艺术修途有很大的局限。

我最新的一个创新用了7年的时间,在2018年通过《纽约时报》对外发布,叫“世英陶瓷”,是一种比钢更加坚韧五倍的陶瓷,密度是蓝宝石的一倍。陶瓷在中国是伟大的发明之一,和中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一般起居生活到无价的博物馆收藏,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陶瓷的足迹,我想改变陶瓷的命运,我想陶瓷成为我创作的一部分,“世英陶瓷”内外都是一样的,光亮的质感和宝石的色彩相互呼应。研发陶瓷期间我听到很多反对声音,有专门做市场研究的朋友叫我放弃,说陶瓷的发展已经饱和,研究陶瓷浪费时间,当然我也是一意孤行,好像我研究“世英切割”、钛金属的时候都是一样,支持者寡,知音难求。我用“世英陶瓷”创造第一件作品,一只叫做宇宙新生的戒指,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第一件永久收藏的中国当代珠宝艺术作品。
蓦然回首,我发现原来我已经由80年代末的Web1.0,2000年的Web1.0走到今天的Web3.0,我追求创新的同时,世界上面千千万万个来自不同界别的人同时都在创新,创新本来就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Web3.0之后会有4.0、5.0、6.0,对于艺术家而言,一切的工艺、技术、科技、物料都是为创意而存在,都是为了要成为思想精神的载体,表达存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不需要去竞争,两者可以并存,相辅相成,艺术家可以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艺术的创造过程同样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世间瞬息万变,而万变不离其宗,谢谢大家。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赵欣 校对:郭孟琦 监制:张晶晶
许正宇:内地与香港樽装水品质皆达标 不存在质素不同情况
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玉溪-万象)实现双向开行
香港芭蕾舞团《梁山伯与祝英台》美国首演
陈茂波:深化香港中东交流 开拓合作新机遇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