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珍珍与香港小剧场戏曲的开拓之路-紫荆网

钟珍珍与香港小剧场戏曲的开拓之路

日期:2025-10-22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本刊记者 王慧娟

在香港粤剧界,钟珍珍是一位敢为人先的开拓者。当香港戏曲舞台还沉浸在经典大剧场粤剧的重复演绎中时,她率先将小剧场戏曲的概念引入香港,并以持续的创新实践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鲜活力,更搭建起香港与内地及其海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粤剧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钟珍珍(本刊记者刘雨晨摄)

引新枝入港:小剧场戏曲的萌芽与突破

2014至2015年间,钟珍珍在内地接触到小剧场节目后,便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形式或许能为香港粤剧注入新活力。“那时候香港还没有小剧场戏曲的概念,话剧领域的相关尝试也寥寥无几,我们希望为香港年轻创作者开辟新的创作方向与机会”,钟珍珍的脸上写满坚定。

2016年6、7月,契机悄然降临。西九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同年12月便受邀参与上海小剧场节,将作品带至内地舞台。上海演出结束的当晚,钟珍珍萌生了“一定要让香港观众也看到小剧场戏曲”的想法。可香港场地紧张的现实让计划不得不搁置,直到2017年9月,钟珍珍的团队才等来了香港话剧团黑匣子剧场的档期,终于完成了《霸王别姬》的香港首演。

钟珍珍说,首演作品《霸王别姬》本身就是一场大胆的尝试。起初年轻演员认为将时长压缩到100分钟内“不可能”,毕竟单唱曲就需30分钟;创作模式上,更是打破大剧场粤剧“大老倌话事、年轻演员照做”的传统,让年轻人全程参与剧本讨论、舞台设计、舞美道具等细节的商议,围绕“年轻人心中的霸王别姬是‘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的核心议题碰撞灵感。该剧最终一炮而红,连演香港和内地共12个城市,成为香港小剧场戏曲的开山之作。

此时,团队已有了更明确的创作方向:借作品梳理香港粤剧发展史。作品从“走四门”的传统致敬切入(粤剧“走四门”有独特的“喊”的仪式,区别于京剧等其他剧种),随后依次呈现传统戏展演、古唱小段、广东话白话段落(融入南音与小曲),最后还设想了50年后粤剧的形态,用层层递进的结构勾勒粤剧发展脉络。

《霸王别姬》的成功让钟珍珍看到了希望,她随即筹备首届小剧场戏曲节,邀请福建梨园戏《朱文》、上海淮剧团《孔乙己》、上昆与上京的《春水渡》来港交流。起初她还担心业界不接受,可7场演出场场爆满,让她彻底打消了顾虑。更意外的是,2017年《霸王别姬》还获北京相关奖项提名。但当时香港还鲜少使用微信,在团队初接通知时还以为是骗局,等到同内地业界同行确认后,钟珍珍带著团队在香港驻京办官员的陪同下赶赴颁奖现场,发现同台竞争的是上海昆剧团、中国国家京剧院等知名院团。颁奖当晚,团队成团因普通话不熟练、距离较远未听清通知,直到LED屏播放演出片段才知晓获奖。“这些年,香港的戏曲发展与内地学习了很多,”钟珍珍坦言,这份惊喜不仅让团队开了眼界,更坚定了他们在小剧场戏曲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拓新局深耕:作品创新与“几条腿走路”并行

2019年西九戏曲中心开幕,钟珍珍趁机推动第二届小剧场节,也顺利推出第二部小剧场粤剧《文广探谷》。在艺术表达上,《文广探谷》也实现新突破。从杨家将故事中抽取片段二次创作,加入文广学梅花枪等情节增强观众互动;相较于《霸王别姬》的“文唱为主”,这部作品更重做功与打戏,还引入LED屏等科技元素。但钟珍珍团队始终保持清醒,强调科技是“服务剧情与表演”的工具,避免舞美、道具、影像抢了演员风头,从舞台安排到身段调动,都以现代审美优化呈现,这些都是香港年轻创作者此前极少涉足的领域。

这部作品最终斩获最佳剧目奖与最佳演员奖(主演黎耀威),领奖过程更添“戏剧性”。黎耀威当时正在日本北海道滑雪,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辗转赶回北京,下飞机后打车却被放在离场馆200多米处,最终在颁奖前30秒冒汗狂奔至现场,浑身湿透却圆满领奖,这份热忱让团队倍感振奋,钟珍珍更动情表示,“国家真的太爱我们了,一定不能辜负国家对我们的认可!”

此后,团队再推原创小剧场粤剧《奉天承运》,又一次突破边界。不仅放弃“在旧故事上发挥”,创作全新剧情,更首次与聋哑人士、智障人士、行动不便人士等“不同能力人士”合作,既传递社会关怀与社群共融理念,也探索别样艺术体验。创作过程堪称“艰辛”,团队需将聋哑人士的手语“戏曲化、身段化”,每个细节、动作、场景都要反复讨论甚至推倒重来,还通过预演收集观众意见修改,最终专门开设的聋哑人、盲人专场反响热烈。钟珍珍说,“我们不仅安排了手语演员现场解说,还为盲人观众安排了导盲犬协助观演”。

与此同时,钟珍珍为西九戏曲中心规划了“几条腿走路”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抓实传统传承”,趁老前辈仍在,鼓励他们手把手教导年轻一辈夯实基本功,“有传统才能谈改变”;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创新”,与当代观众、年轻演员一起“历练、冒险、实验”,不怕失败与批评,事后复盘调整方向。票务上,尽量提供优惠,降低观演门槛。

谋长远传承:30年计划与跨地区文化桥梁搭建

著眼粤剧长远发展,钟珍珍牵头制定了西九戏曲中心未来30年的粤剧传承计划,从人才培养、观众拓展、教育融合等多维度发力。

在人才与观众培育上,“茶馆剧场”是核心载体。针对观众“看不懂传统戏、坐不住长时间演出”的反馈,剧场推出90分钟的音乐折子戏专场,搭配广东音乐介绍场景,吸引从未接触过粤剧的人。同时,这里也是20-30岁年轻演员、乐师的“成长平台”——为他们提供稳定演出机会与收入,避免人才转行,还邀请老前辈传授拿手折子戏。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了“阶梯式传承体系”。茶馆剧场培养新人,积累粉丝;小剧场戏曲节提升30-40岁演员的创作能力;50岁以上资深演员“开枝散叶”,教导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观众拓展方面,茶馆剧场每周四场演出,周三、周四的学生场受陈廷华基金支持,每年约30场,覆盖大量学校。“名额一放出就被抢空,还吸引了众多游客”,钟珍珍骄傲地说,“能够为粤剧的传承尽一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钟珍珍(本刊记者刘雨晨摄)

教育融合是传承计划的另一重点。钟珍珍推动西九戏曲中心与香港多所大学深度合作:与中文大学合办南音课程;在都会大学文化传播课程中加入粤剧内容;支持教育大学开发“teachtheteacher”课程,培养能教粤剧的未来教师;2021年更联合教育大学举办全港中小学音乐老师粤剧教学奖,通过录像评审颁奖。看到小学老师“边弹边唱,既唱子喉也唱平喉,能扮小生也能演花旦”的投入模样,钟珍珍感慨“看到了香港粤剧的希望”。她还计划在经济条件允许时,与中文大学合建粤剧剧本数码资源中心,将旧剧本数字化保存,方便查阅共享,同时加强与政府非遗办公室的交流,助力粤剧非遗传承。

跨地区文化交流则是钟珍珍推动粤剧传承的重要举措。她多次带领团队赴北京、天津、石家庄、福建、广州、台北、澳门等地演出,让香港年轻演员亲身感受祖国发展,“惊叹高铁速度,感慨移动支付无需带钱包的便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家观念与身份认同”。2023年,钟珍珍团队与重庆川剧院合作创排小剧场川剧《霸王别姬》,主创人员三次赴渝,7月的重庆气温达41(摄氏)度,演员们汗流浃背却毫无怨言。这段经历让香港年轻创作者“在内地交到了真朋友”,“不再孤单”,也让两地文化交流从“表面合作”走向“深度共鸣”。“一起吃饭、一起排练、一起在高温下流汗,才能真正了解彼此”。

从引入小剧场戏曲概念,到打造《霸王别姬》《文广探谷》《奉天承运》等精品;从构建“几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到制定30年传承计划;从深耕香港本地,到搭建跨地区交流桥梁,钟珍珍以热忱与坚持,为香港粤剧开辟了“传统与创新共生”的新路径。而西九戏曲中心,也在她的推动下,成为粤剧焕发生机的“孵化器”,让这门传统艺术在香江大地上持续绽放光彩。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郭孟琦 校对:梅肯 监制:连振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
【紫荆论坛】改善澳门青年就业新探
【紫荆论坛】历史逻辑与战略机遇:论战后国际秩序演变中的台湾问题
【紫荆论坛】网红「馆长」访陆与台湾中国人认同的积极变化——一种「头雁效应」的分析视角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