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授,最近我喉咙乾得像砂纸,晚上总咳醒,皮肤也痒得难受,该怎么办?”诊室里,患有肺癌的白阿姨正向林丽珠教授倾诉苦恼。
林丽珠教授仔细查看她的舌苔、把脉后,轻声说道:“您这是典型的‘秋燥伤津’,肿瘤治疗后的体质本就津液不足,再加上外界燥邪侵袭,导致肺阴受损。”
“那该怎么办呢?”白阿姨和家属急切地问道。
“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通,主司呼吸,性喜清润而恶燥,因而在秋季尤其容易受到外界‘燥邪’的侵袭。”林丽珠教授指出,“我们治疗肺病,特别是在秋‘燥’当头的时刻,不能一味驱邪或进补,而是需要‘润养’,缓缓滋润,才能稳住免疫力,让病人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寒露与霜降过后,秋意渐浓,此时天乾物燥,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对于正处于康复期的肿瘤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多事之秋”。如何顺应时节,安全度过?且听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丽珠教授为您详解。
秋主“燥”,最易耗伤人体津液。
林丽珠教授指出,中医认为,秋气与人体肺脏相通应。秋季的主气是“燥”,燥邪伤人,最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导致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肤乾涩、大便乾结等一系列“秋燥”症状。
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经历过放化疗的朋友,本身就可能存在津液亏耗的情况,此时秋燥无疑会“雪上加霜”。
——肺脏娇嫩,喜润恶燥,燥邪伤肺,不仅会引发或加重咳嗽,还可能影响全身津液的输布,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秋季养生,重在“润养”与“收降”。
林教授强调,肿瘤患者的秋季康复,核心在于一个字——“润”。要围绕“润燥、生津、养阴、固护肺卫”来展开,同时遵循秋天“收降”的自然规律,为冬藏打好基础。
林丽珠教授给出以下四大“润养”要诀:
一、饮食润燥,优选“白色食物”
总体来说,“药补不如食补”,秋季饮食应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散之品,多吃酸味果蔬以助收敛肺气。
推荐食材:雪梨、莲藕、银耳、百合、山药、杏仁等白色食物,这类食物大多有滋阴润肺的功效。
经典食疗方:百合银耳羹:百合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肺,非常适合秋季睡前食用,有助改善睡眠。
二、运动润身,但宜缓不宜烈
秋风肃杀,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向内收敛。此时的运动,应避免大汗淋漓,否则会耗伤津液和阳气。
推荐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慢走、温和的瑜伽。这些运动动作舒缓,有助于气血流通,又不会过度开泄。
最佳时间:建议在日出后或傍晚时分,此时气温适宜,避免早晚寒冷之气侵袭。
运动量: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为度。运动后注意及时补充温水。
三、情志润心,保持内心安宁
秋日草枯叶落,人容易产生悲秋、忧郁的情绪。林教授提醒,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免疫功能的稳定。
建议: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安静的爱好,如听舒缓音乐、养花种草、练习书法等。
可配合穴位按摩:按揉太冲穴(疏肝解郁)、内关穴(宁心安神),每次3-5分钟,每日数次。
四、起居润肤,防凉防燥
秋天,早晚温差比较大,还经常起风,且“一层秋雨一层凉”,因此保暖防寒,避免感冒,非常重要。
适时添衣:俗话说“春捂秋冻”,但肿瘤患者体质比较特殊,抵抗力相对较弱,不可过分“秋冻”。尤其要注意颈部、腹部和足部的保暖,及时添加衣物,预防感冒。
皮肤保湿:洗澡后可以涂抹温和的润肤露,防止皮肤乾燥瘙痒。
环境增湿:若室内空气过于乾燥,可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50%-60%为宜。
林丽珠教授特别提醒:
秋季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肿瘤患者务必注意防护,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若出现持续咳嗽、发热、乏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蓄势待生的时节。希望各位病友能掌握这些“润养”之道,像呵护一棵需要越冬的植物一样,精心调养自己的身体和心神,平稳度过秋季,为迎接新的一年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