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来医疗辅助队成立75周年之际,仅向我们的前辈致敬,也鼓励现役后辈们「莫以善小而不为」,继续努力守护香港。
资料来源:星岛日报
每日杂志‧人物志|走过火灾疫症与风暴苏社强黄德华盼青年接棒守家园
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再次显示大自然的威力。苏社强及黄德华,是医疗辅助队的资深成员,过去数十年参与本港多次风灾、暴雨、火灾及疫症的前线救援工作,包括台风「爱伦」袭港期间,于10号风球下拯救被困男童;又于嘉利大厦五级火现场提供支援;沙士期间亦在「疫区」淘大花园当值。退役后,他们加入医疗辅助队义工队,于新冠疫情时探访独居长者、又远赴大屿山偏僻村落支援老村民。大浪淘沙,他们希望年轻人投身义工,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起守护香港的家。

(两人近年在医疗辅助队义工队合作,示范各项急救技巧。受访者提供)

(苏社强黄德华曾于台风爱伦、嘉利大厦大火及沙士疫症期间当值,见证本港多场重大事故。)

(黄德华曾任公立医院急症室护士长,于1994年加入医疗辅助队。)

(1980年代,台风爱伦袭港,苏社强于油麻地进行拯救时,亲歴风暴威力。)

(黄德华近年致力推广社区急救,盼于社区筑起防护网。受访者提供)
近年极端天气肆虐,前年本港遭遇5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侵袭,今年更是半世纪以来,天文台首次于1年内发出2个10号风球。73岁的苏社强对恶劣天气的破坏力早有体会。1972年6月18日,本港受持续暴雨侵袭,秀茂坪寮屋区发生山泥倾泻,数以吨计的泥土倾泻,摧毁78间寮屋,夺去71人的性命。该次「六一八雨灾」,燃起他参加制服团队救急扶危的雄心。
他当年20岁,一腔热血向家人说出心中所想,没料家人以安全理由拒绝,令他十分失望。翌年满21岁,他第一时间自行签署同意书,报名参加医疗辅助队,展开长达39年的前线服务,直至2012年退役。

(1973年,苏社强刚满21岁便报名加入医疗辅助队。受访者提供)
拿着装备步上19楼拯救男童1983年,苏社强已跟10号风球正面「交锋」。当年9月9日,强烈台风「爱伦」正面吹袭本港,造成严重破坏和伤亡,当日他及队友在九龙区当值,接报油麻地一幢大厦有男童受伤被困。强风吹倒大树及杂物,车辆无法前行。事发大厦靠近油麻地避风塘,他及队友冒着狂风暴雨,步行200米才抵达事发大厦,「当时风势强劲,多次被吹得退后几步。」
祸不单行的是大厦停电,各人只好拿着装备,拾级步上19楼的单位。他回忆,有冷气机被强风吹入屋,男童走避不及遭压断脚。团队其后撞开木门入屋,立刻为男童包扎急救,并由他将男童背下楼,送上救护车。他忆述,当时头盔遭四处飞来的杂物及沙石,打得劈啪作响,若非有头盔保护,后果不堪设想。1980年代,本港曾是越南船民的第一收容港。绰号「苏沙展」的他回想,当年「汇丰号」载满船民抵港,政府如临大敌,他及队友亦候命出动,在亚皆老街、启德及深水埗的船民营当值,负责配药、派药及处理伤口等工作。

(苏社强曾于沙士期间到淘大花园当值。受访者提供)

(绰号「苏沙展」的苏社强于2012年退役。受访者提供)
早年船民营当义工65岁的黄德华,本职为护士。1993年随其他志愿团体到船民营当义工,翌年加入医疗辅助队,至2019年退役。1996年11月,嘉利大厦发生五级大火,酿41死80伤。他当时在公立医院急症室当值,随即被征召到现场支援。他曾在内外科病房、手术室及急症室工作,资历深厚,肩负协助分流的重任,安排医生抢救危急伤者,又协调救护车将伤者送院。
黄德华称,「曾目睹有男子由5至6楼的单位跳下逃生,当场骨折。」当时他亦遇上不少在场当值的医疗辅助队队友,一起在这场世纪火灾中打拼,拯救伤患,「大家虽然岗位不同,但会相视一笑,互相鼓励。」
「沙士」期间,九龙湾淘大花园成为重灾区。当时苏社强在九龙湾的诊所协助居民检疫。他称,戴上眼罩及口罩,又穿上整套防护装备,十分「翳焗」,「双手亦焗出汗,几小时内不敢如厕。」每日有不少市民到来检疫,当时他协助抱起1名虚弱不堪的男童到诊症室,交医生检查。男童其后照X光,竟揭发出现「肺花」的受感染症状,随即送院医治。他称,当时万分担心,庆幸最终未受感染,每次提及仍是心惊胆颤。
2009年,本港爆发人类猪流感,医疗辅助队须协助替幼婴进行防疫注射。作为护士的黄德华发挥所长,训练队员进行肌肉注射。他指,不少队员已接受急救训练,但对注射针药仍感顾虑。他见证队员最终克服心中恐惧,顺利完成任务。2021年,苏社强及黄德华双双加入医疗辅助队的义工队,从最前线退下,投身地区工作。二人多次到学校与社区中心,教授「心肺复苏法」等急救知识,盼由社区筑起防护网。疫情期间,不少独居长者因隔离下无人探望,出现情绪困扰。苏称,义工队曾探访土瓜湾的长者,又举办下午茶聚会及看粤剧活动,为长者送上温暖。
从前线退下盼筑社区防护网近年,两人亦加入「村巡队」,定期探访居于大屿山深屈及沙螺湾等偏远村落的长者。黄指,每次到访除为村民剪发,亦安排血压检测等简单身体检查,虽然每次探访相隔数月,但情谊已悄悄建立,「有村民会齐集篮球场迎接,亦有村民不舍分离,牵手送别,令人感到窝心。」他感慨,探访也让他反思社会上仍有不少长者缺乏关顾。

(近年两人加入「村巡队」,定期探访居于大屿山偏远村落的长者。受访者提供)
大浪淘沙,时代更替,今年是医疗辅助队75周年,他们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义务工作,「莫以善小而不为,希望年轻人加入义工行列,拓阔眼光,承传经验,一起守护香港的家。」

尽力施救亦有遗憾慨叹生命无常苏社强曾多次于大型活动及事故当值,亦经历无法挽救生命的遗憾,直言不希望灾难发生,更不愿有人伤亡。
1999年8月,台风「森姆」袭港,一架中华航空客机于香港机场降落时失事翻侧并起火,酿3死、逾200人受伤。当时他正在医疗辅助队总部当值,获征召到机场支援。他回忆,团队抵达时,消防员已救出机上所有乘客,他及队友继续冒雨留守,撤离时已全身湿透。他指,虽然白走一趟,但意味正规团队已处理好事故,亦反映灾难受控,是不幸中的大幸。
然而,并非每次都能成功拯救生命。苏社强仍难忘90年代某一年圣诞节当值的经历。当晚他被派驻尖沙咀港铁站,接近凌晨「收队」之际,突然接获通报,有市民在月台晕倒。他称,当时十万火急,与队友沿弥敦道狂奔,再跑下月台,尽力抢救昏迷不醒的事主。事主其后由救护车送院,但苏翌日得悉事主身故,感到遗憾,亦慨叹生命无常。

(苏社强曾加入医疗辅助队急救单车队。受访者提供)
黄德华曾任「飞行护士」考验能力与胆识曾任公立医院急症室护士长的德华,早年亦曾加入飞行服务队,成为「飞行护士」,协助进行山野拯救工作,难忘当时从高处吊降至地面拯救,以及接受模拟直升机堕海的逃生训练。
急救经验丰富的黄德华直言,由急症室转到户外拯救,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亦考验个人能力和胆识。当时他曾多次乘直升机到郊野及离岛,协助拯救遇溺及堕山的伤者,又奉召到交通意外现场,进行公路救援,都是难得的体验。

(黄德华曾任职飞行服务队的「飞行护士」。受访者提供)
多番练习克服心理关口出任飞行护士时,他多次须由高处被吊下或跳到地面,他指其中有次在西湾山的任务至今仍难忘,当他于安全距离下从直升机跳下地面,但受气流及风力影响,身体被吹向前方,幸他及时抓紧已着陆的人员,才能安稳站于斜坡,未酿意外。此外,他曾到新加坡接受模拟直升机堕海逃生训练,需自行解除安全带,并游向指定逃生方向。他称,首次训练时感畏惧,但多次练习后已克服心理关口,顺利完成。

(黄德华经常出席社区讲座,分享急救知识。受访者提供)
来源网址:每日杂志人物志走过火灾疫症与风暴苏社强黄德华盼青年接棒守家园|星岛头条https://www.stheadline.com/society/3505890/
***香港医疗辅助队Facebook官方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AuxiliaryMedical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