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北都)是增强香港发展动能、培育新增长点,以及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节点,惟至今发展进度缓慢,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提速提效。

立法会议员江玉欢、陈月明、周文港,联同大湾区发展基金会(GBADF)研究团队经过至少3个月的调研后,今天(9月5日)发表篇幅超过90页的《市场主导、体制创新:提速提效发展北部都会区对策研究报告》,当中建议特区政府:
参考菲律宾“基地转换与发展管理局”(BCDA)和新加坡“裕廊集团”(JTC)的开发模式,成立“北都开发局”,并制订相应的《北都开发局条例》;
以此为基础,划拨新界北新市镇内206公顷的“优先发展区”作为试点项目,供“北都开发局”在不受传统官僚体制及行政程序的约束下,尽快将相关地块规划及建设起来。
另一方面,3位议员亦建议特区政府把握香港专上教育优势,打造“北都大学城”为北都的标杆项目,并引入更灵活的机制加快收地。
陈月明议员首先介绍北都整体发展及当前所面对的难题。陈月明指出,鉴于北都幅员辽阔,其发展过程涉及到规划、地政、环境、金融、创科、教育等多个部门,行政架构堆叠下导致项目流程繁复,暂未能应对北都发展的迫切性。其中,隶属于发展局的“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并未被赋予招商引资、发展“北都大学城”,以及引入并发展创科行业等功能,而北都办本身亦无独立法定地位和执行权力,难以统合需要协调的多个政策局和其他部门,若每每需要跨政策局或跨部门重复沟通和回溯,将导致整体效率低下,权责不清,最终只会浪费大量时间和行政资源;而且,鉴于权责部门繁多,或会令投资者(特别是来自海外的投资者)难以应对。
另外,虽然特区政府已推出“原址换地”和“片区开发”等多元开发模式,但一来在当前市况下有待观察成效,二来新界北新市镇规划总面积达1,420公顷,即使是优先发展区亦占地206公顷,显然需要崭新的发展模式才能达致“提速”之效,况且开发这类大型项目必须有境外资本的参与。陈月明认为,政府应通过体制创新,创造更为市场化的开发模式,给予市场更大的主导权,以统筹北都各板块(例如新界北新市镇)的建设工作。
江玉欢议员其后分析国际经验及香港可予借鉴之处。江玉欢重点介绍菲律宾BCDA如何以市场主导模式统筹开发工作,并简介新加坡JTC的运作机制。菲律宾BCDA是根据《基地转换与发展法案》于1992年成立的专责机构,获法例赋予财政及土地行使权力,其目标是把前军事基地和物业转型为首屈一指的经济增长中心,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改善菲律宾人的生活,与香港透过大规模开发北都,以引领经济转型和优化市民生活的理念一致。
江玉欢指出,BCDA董事局成员全由菲律宾总统委任,拥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多元化背景,擅于制定商业策略和推动公私营合作;BCDA通过与私人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以营运每个新开发项目、并且持有比私营企业为少的股权(一般是私人企业55%:BCDA 45%),手法进取,在不受传统行政体制和官僚化操作约束下,可充分发挥私人财团的营运经验和市场触觉,提升行政效率,加快开发进度。
BCDA的“代表作”为“博尼法西奥环球城”(Bonifacio Global City,BGC)(面积约为240公顷),当时BCDA与一家私人企业成立合资公司FBDC以发展BGC,约3年就有项目落成,其后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多国大使馆,以至炙手可热的电动车生产商Tesla亦进驻当区,为马尼拉注入发展活力。
江玉欢亦结合新加坡JTC,连同澳洲“威斯密医疗创新区”(WHID)和内地广州发展大学城的经验,期望特区政府会为北都打造一个立竿见影的标杆项目,当中大学城乃是不二之选,亦促请当局以灵活机制,突破固有的操作模式,加快收地及安置工作。
周文港议员建基于陈月明议员提出的实际情况,以及江玉欢议员所分析的国际经验,认为提速提效发展北都离不开“企业化”、“少束缚”、“有标杆”、“够灵活”、“多支持”合共5个关键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具体建议,包括:
(一)“企业化”、(二)“少束缚”:成立“北都开发局”(港版BCDA),制订相应的《北都开发局条例》,董事局成员由行政长官委任,向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负责,而相关成员应当是在香港、内地,以及全球任何其他地方,于金融(包括融资及市场分析)、城市规划、土地策略发展、招商引资、创科、教育等界别具有良好声望、深厚知识、丰富经验,以及有广泛经历的专业人士;
特区政府可划拨新界北新市镇内206公顷的“优先发展区”作为特定地块,供机构自行为该地块制订“总纲发展蓝图”(Master Layout Plan),并以合资公司形式与私人企业合作、持有比私营企业为少的股权,凭借董事局成员的高瞻远瞩、人脉关系,以及机构不会囿于传统官僚体制及行政程序等优势,尽快将特定地块规划及建设起来;相较于一次性卖地,这模式能够让“北都开发局”与商界建立更为灵活、持久的合作关系,可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三)“有标杆”:因应香港在发展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上有“三高”(高学生需求、高学费收入、高储备)趋势,透过先行发展大学城,以发挥其多项周边经济效益,为整个北都构建起国际声誉及“打响头炮”,令全球人才和大企业集聚香港,相信届时特区政府或“北都开发局”会因时制宜作出规划;
(四)“够灵活”、(五)“多支持”:当今面对财赤下,重新思考引入类似“换地权益书”(换地证)或者“房票”(换楼证)等补偿方案,并在换地比例上给予弹性和设立兑换限期,以解决北都的土地征用问题,并大幅度纾缓特区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减少在收地过程中所引起的赔偿争议;推出“招商引资”政策包,重点招揽2至3个大型企业或极有潜力的初创企业率先在北都落户建立大型厂房;研究建设缆车系统,以加强香园围口岸与沙头角之间的畅达性,令北都东部充满生机,汇聚“人气”和“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