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宣布“M”品牌计划已完成检讨,以实现“更有策略性、更有效及精准”的分配资源。后续政府不再将资助上限划一设定为1,500万元,而是会根据评分向活动拨出600万元至1,500万元不等赞助额;同时会强化监察机制,及时评估活动核心绩效。
“M”品牌计划自2004年成立,至今已有逾20年历史。今年4月文体旅局数据显示,仅过去三年该计划便已资助了54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涉及资助金额达到6.42亿元,包括渣打马拉松、七榄等著名赛事都曾受惠于该计划,不少赛事更是连续多年获得政府资助。在政府支持下,“M”品牌计划的效益逐年增加,2023年度获计划资助的体育赛事共吸引到41万观众观看;而2024至25财政年度,则有超过90万观众观看了“M”品牌计划资助的30个项目,创下历年新高。
“M”品牌计划的主旨与本届政府提出的盛事经济目标一致,都是为吸引更多国际级别赛事在港举办,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政府此次调整计划实施细则,看似是“收紧”对活动的资助,实则是为维护“M”品牌计划的公信力与核心价值。
在去年2月“香港队对国际迈阿密CF足球友谊赛”上,作为活动最大卖点的球王美斯因故缺席未有上场,令不少购买高价门票的球迷感到不满并引致上千宗投诉事件。事后主办方撤回“M”品牌计划的资助申请,涉及金额达到1,600万(含拨款及场地补贴)。但由于赛事早前已获“M”品牌计划“背书”,令不少人对该计划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在公众眼中,历经二十余载的“M”品牌计划早已与“官方认证”划上等号。获计划资助的项目不仅具有国际影响力,赛事本身亦必然属于质量上乘的活动,可为观众带来高品质感官体验。然而,美斯缺阵事件却暴露出,即使政府愿意豪花1,600万元公帑资助比赛,但在关键性事件上却缺乏决策权与约束力。虽然美斯缺阵属偶发事件,但的确提醒当局“M”品牌计划需要作出调整,令公帑投放更加精准且有效。
优化后的安排有三项细则值得留意,一是将原本划一订立的1500万元资助上限调整为按照评分标准设定为600万元至1500万元;二是按年递减大型赛事首三年直接辅助金;三是加强对活动的监察及评估,若活动未完成关键绩效,文体旅局有权调整最终发放的资助金额。这些安排不仅可加强对主办方的约束,确保其更加谨慎的组织活动,亦可避免资金过于集中于一些连年举办的大型赛事。同时,当局将比赛绩效与最终资助金额挂钩,确保主办方在整场赛事中必须保持赛事质素,避免获批资助后就产生懈怠的情况发生。
当局对“M”品牌计划的优化反映出对民意的尊重以及对过往经验教训作出慎重反省。盛事经济正如火如荼开展,启德体育园的落成如虎添翼,未来会有更多高质量国际大型活动落户香港,因此,政府须保护好“M”品牌计划的核心价值,合理使用公帑,通过该计划吸引源源不断的赛事加入,令盛事经济实现更多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