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紫荆网

【紫荆专稿】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日期:2025-07-31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刊记者 魏东升

当今世界,广袤的海洋空间不仅是资源宝库,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会议为推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指明前进方向,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指引。

萤幕截图 2025-07-31 下午5.38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图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船坞一片繁忙(图:中新社)

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破10万亿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走出了一条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从政策引领到市场驱动,从技术突破到生态保护,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一片片蔚蓝水域正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激活强劲引擎。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推动海洋科技实现突破。自然资源部推动成立崂山国家实验室,按照“浅海+深远海”布局建设4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入列。自主建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投入使用。以“蛟龙”“深海勇士”“奋斗者”号潜水器等为代表的海洋探测运载作业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发射成功,我国已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视监测等系列多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的局面。中国海油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投产,建造的我国首个“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示范项目“海油观澜号”在文昌海域成功并网发电,我国首套百万吨级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装置在南海恩平 15-1油田投用,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建成。

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务院批覆,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印发推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逐步形成了“1+N+X”的政策规划体系。自然资源部推动建立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陆海协同有序的开发利用保护格局。除积极推进16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外,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投入近90亿元支持沿海省和15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城市建设。自然资源部联合七部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共同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覆盖沪深京港全市场的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连续10 年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举办海洋产业投融资对接活动,服务中小企业和科创团队200多家,有近70家企业通过该活动获得融资超50亿元。

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海上风电方面,截至2024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100万千瓦,规模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比重51%。我国大型海上风机自主研发能力世界领先,国产单机26兆瓦机型已下线。在海洋能方面,全球首个兆瓦级波浪能机组“南鲲号”在海岛实现并网运行。在海水淡化方面,2024年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日产能超280万吨,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岛水资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方面,2024年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加值较2012 年翻两番,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近30%,海洋糖类药物研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库。

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部持续推广“厦门实践”经验,全面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我国已建立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保护海域约9.33万平方千米。“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96.8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82个,整治修复海岸线480千米、滨海湿地330平方千米;指导地方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新营造红树林88平方千米、修复现有红树林82平方千米。2023年以来,自然资源部连续发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34个,涵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自然资源部密切跟踪参与海洋国际新规制建立进程,积极参与联合国“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BBNJ)磋商,在开放签署首日即签署该文件,并积极推进国内批约履约准备进程。全面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进程,连续48年当选IOC执行理事国,承建了IOC南中国海区域中心海啸预警中心等业务化平台,60年来首次当选IOC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政府间协调组主席。连续13年牵头编制3部《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大会、“202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海洋十年”等重大国际合作进程,提升了在全球海洋治理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推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务实合作,与欧盟以及塞舌尔、莫桑比克、坦桑尼亚、马尔代夫、基里巴斯、肯尼亚、库克群岛等国建立蓝色伙伴关系,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签署海洋领域合作协议,建立海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联合观测站等合作平台,持续开展海洋空间规划、蓝色经济、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合作,著力推进“小而美”合作项目,助力区域能力建设。机制性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厦门国际海洋周,为世界海洋国家搭建经贸往来交流合作平台。

两地在极地等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成果

香港海域面积达1,648.69平方公里,长期以来,自然资源部与香港在极地科考、深海探索、海洋观测预警、海洋灾害应急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合作。

2024年4月,应香港绿色未来基金会和香港极地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抵达香港,开启为期5天的开放日交流等活动。本次访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为促进内地与香港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合作提供了宝贵契机。

2024年8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在“202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期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启香港参与国家极地事业的先河。双方携手建立香港极地科学创新中心,创建香港联通内地、连接世界的极地科技创新平台,并支持相关研究领域的香港科研人员参与极地观测、前沿科学研究和创新技术开发。

2024年11月1日,香港中文大学在广州南沙参与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启航活动,并组织香港科学家参与考察队的出征欢送仪式。6位来自香港高等院校的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南极科学考察,成为首批参与中国极地科考的香港科学家。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对香港科学家参与南极考察表示祝贺,并认为:“本次香港方面选送了6名科学家并组队参加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这是继‘雪龙2’号成功访问香港后,内地与香港极地领域合作又一突破性成果。”

“雪龙”之后又迎“蛟龙”,既探极地又潜深海。2024年8月,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在西太平洋组织实施了“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生境计划”)首个国际共享航次,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搭载外籍科学家下潜作业。9月24日,在香港特区政府、香港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执行完国际共享航次的“深海一号”科考船,携“蛟龙号”首次访问香港,并在香港开展“生境计划”国际研讨会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向香港市民展现了国家在深海领域装备技术方面的优势,提升了香港市民对深海环境保护的认同感,也为内地和香港的深海科学家提供了学术讨论的平台,推动两地在深海领域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为发挥香港在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提升“生境计划”的国际开放度,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支持香港科技大学设立“生境计划”香港国际合作中心,并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明确将在国际合作协调、国际航次样品数据共享、能力建设及公众科普宣传等方面进行合作。2025年4月28日,“生境计划”香港国际合作中心举办揭牌仪式宣布正式启动。自此,香港国际合作中心将作为“生境计划”对外合作与成果发布的国际开放平台,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整合香港优势科研力量和社会资源,促进“生境计划”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深海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萤幕截图 2025-07-31 下午5.38
2024年8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在“202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期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启香港参与国家极地事业的先河

大湾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持续升级

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开拓和推动与香港地区在海洋防灾减灾领域的协同合作,近几年在海洋灾害应急会商机制建设、数据共享、产品交流、预警报技术提升等方面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过去多年,香港天文台积极支持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建立“南海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的工作及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区域中心)的建设和运作,自2011年起多次派员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ICG/PTWS的会议,并持续支持区域中心业务化运行相关活动。

鉴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香港天文台于2021年邀请中心为其成功建设“南中国海地震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业务平台”。该系统除了集成地震信息和水位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显示、定量海啸数据库、海啸实时数值预报、产品制作和一键发布等多项功能外,还能够为香港周边提供精细化的海啸预警结果。

同时,为保障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提高系统容灾备灾能力,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协助香港天文台筹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香港备份中心,实现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备份运行。经过为期3年的建设,该备份中心已于2022年3月29日实现业务化试运行。

2021年,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与香港天文台正式开展海洋观测合作,成功共建汕尾-香港地波雷达站。在此基础上,双方继续加大海洋观测领域合作共建,于2024年在南海北部海域、台风侵扰重要通道上,成功共建6个浮标观测站位和1个石油平台观测站位,开创性提升香港对台风和海洋灾害实时预警监测能力,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水平。

2022年6月,自然资源部正式开展与香港天文台共享海洋观测数据。近三年来,自然资源部实时向香港天文台共享了17个海洋站点、9个浮标站、5个地波雷达站、9个海啸预警地震台、5类海洋卫星等观测数据,以及海洋数值预报、潮汐预报、气候推算等预报数据,有效支持了香港海洋观测业务,为香港海洋预警预报提供基础保障。

2025年,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联合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等申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平面变化及其灾害影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双方在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海洋标准站点为基础,共同围绕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预警、地面沉降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的监测与研究应用。

萤幕截图 2025-07-31 下午5.39
2024年11月1日,香港中文大学在广州南沙参与由自然资源部及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启航活动,并组织香港科学家参与考察队的出征欢送仪式。6位来自香港高等院校的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南极科学考察,成为首批参与中国极地科考的香港科学家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8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雨桐 校对:李博扬 监制:张晶晶
许正中:熊猫化身“文化使者”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刷新单日破亿最快纪录
澳门举行多项庆祝活动迎十五运会倒计时100天
天文台发出黑雨警告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