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展铭
近日,西藏林芝市举行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墨脱水电站”的破土动工仪式。这个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人民币的超级工程,装机容量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足以满足3亿人的用电需求,标志著中国清洁能源战略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分为上、中、下游三段,高度落差超过5千米,是全世界水流落差最大的河流之一。墨脱水电站选址位于下游一段50公里直线距离内、地面高度落差超过2000米的特殊区域,通过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方式,计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提升了水能资源的转化效率,不仅将彻底改写西藏的经济生态,更为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注入了核心动能。然而正当内地以“国家工程”推动绿色转型之际,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布局却明显滞后,特区政府必需加快转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墨脱水电站的年发电量高达3000亿千瓦,相当于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亿吨。通过±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电力能迅速直送全国各地。这一“绿色大动脉”的建成,将使西藏转变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节点,终结其长期以来的“孤岛”历史。数据显示项目投运后每年可为西藏贡献200亿元财政收入,相当于202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的70%。更关键的是,随著电力、物流、旅游、数字经济等产业链的同步发展,边疆地区将首次真正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核心链条。
正当内地著力兴建绿色能源工程,将清洁电力直送全国各地时,香港本地可再生能源占比仍不足1%,政府去年仅期望在2035年前从现时的1%提升至7.5%至10%。港交所虽已建立国际碳信用交易平台,但实体运作仍然非常滞后。此外,现时回收政策落后,特别在厨余回收问题上存在很大漏洞。厨余在堆填区分解时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如甲烷和二氧化碳,加速气候变化。而将厨余进行回收,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将厨余发酵甚至能转化为能源,达到减废和资源再生的双重效益。这种“金融领先、实体滞后”的矛盾,使香港在区域绿色转型中面临边缘化风险。
墨脱水电站工程的展开,证明了大型基础设施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生态保护与区域平衡。对于香港而言,这一工程凸显了转型的紧迫性——当内地通过“国家工程”推动绿色发展时,香港需加快从“金融中介”向“绿色创新枢纽”转型,在厨余回收技术、碳交易、绿色金融等领域著力发展。
中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回望,墨脱工程或许会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首个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重效益最大化的超级项目。这场绿色革命没有旁观者。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民建联元朗支部副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