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北京 贾磊磊
在诸多被我们遗忘的历史事件当中,“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属于最不应当被忘记的一件——这并不是说别的历史事件就可以被遗忘,而是因为对“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遗忘,会引起人们对历史正义性的质疑,同时意味著对历史罪孽的漠视。

在记忆伦理范畴内,如果我们忘记了里斯本丸沉没这样的事件,就如同是忘记了重庆渣滓洞、上饶集中营等事件一样,那是一种不能被原谅的、民族集体记忆缺失的历史缺位。从这种意义上讲,方励导演带领的创作团队,进入到这片被鲜血浸染的海区,打捞的不仅仅是一艘沉船,更是曾经被整个民族遗忘的一段历史。
通过潜水摄影机,我们看到那段尘封八十多年的杀戮遗迹,听到当年的亲历者自述惨痛经历,被唤起的是一种深切的历史痛感。这种布满血色的痛感,在阅读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是经常会出现的。如今,“里斯本丸沉没事件”这段血色岁月被我们重新拾起,并终于以影像的方式得以见诸天日。感念摄影机的发明、电影的诞生,现代影像技术支撑了诸多历史记忆得以复现;感激《里斯本丸沉没》这部影片的监制、制片人和导演方励以及他所带领的创作团队,没有他们,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够知晓这段真实的人类历史——尽管这是一段被黑色笼罩的血红历史。
还原——从事件到电影
1942年9月底,在香港抗击日寇的1,816名盟军战俘被关进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该船由700多名日军官兵押送,从香港开往日本。10月2日,“里斯本丸”行至中国浙江东极岛海域,因船上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受到了美军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船身被击中后开始迅速下沉。押送俘虏的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将俘虏封锁在船舱下,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这一行为严重威胁到战俘的生命安全,使得他们在船被击中后难以逃生。船身不断沉没,日军开始枪杀那些企图逃生的盟军战俘。随后,日本士兵被转移到前来救援的其他日本船只,留下了船上的盟军战俘们,与该船一起沉没……
影片《里斯本丸沉没》以数字动画的方式,再现了日寇当年对战俘的血腥杀戮以及盟军战俘的拼死反抗。这起沉船事件是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场战争海难,见证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凶恶,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勇敢和善良。浙江省舟山渔民冒著生命危险,营救了日本“里斯本丸”上残存的数百名盟军战俘,并将他们保护起来,使这段血腥杀戮的历史事件最终得以向世界公布。而该影片的导演方励,则是一个被历史机缘推向太平洋深海,探寻历史真相的中国电影人。
方励原本在浙江一带拍电影,当他得知“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后,便执意要到深海去寻找那些被残杀的士兵的遗体。说他是鬼使神差也好,笃诚敬业也罢,方励执意要将这段历史拍成电影昭告于天下。
就像世间很多事都不是想好了再做,而是边想边做、甚至是边做边想一样,方励在决定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其团队并没有预先写好的剧本,谁也不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谁也不知道在事件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这其中又涉及到多少家庭的悲痛故事;拍摄初期,团队也没有既定的拍摄计划,因为根本不知道受害者的家庭都散布在世界哪些角落,也不知道需要多少人来完成影片的创作;制作前期更是没有影片的制作预算,因为没有人知道要完成对这首世纪悲歌的纪录要花费多少时间,耗资多少钱;甚至乎,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谁最开始也不知道——方励起初只是这个项目的投资人、出品人、制作人,他是一步步自己把自己逼上了导演的“宝座”。
方励不是电影界的外行,在《里斯本丸沉没》之前,他已经制作了15部电影,深知其中艰辛与风险。即便如此,他仍然选择为“里斯本丸”的沉没拍上这样一部在经济上“不靠谱”的电影,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于那些在“里斯本丸”上死去的人,已无生的机缘。战争避免不了死亡,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是作为手无寸铁的战俘被屠杀的,这本身就是对人的残害、对生命的摧残、对文明的亵渎、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如果我们对这些罪孽置若罔闻,那对未来的期许又将是什么呢?
2024年10月12日,方励面对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全体师生感慨道:“我就知道这是历史的最后一刻,这个动力是挡不住的,是所谓使命的、是你必须要完成的。你不完成,你就是个罪人,因为历史给了你机会,你不能不去把它记录下来啊。”
方励的肩上除了使命,还有一种面对历史的沉重负罪感,他背负的是人类之罪,因为这种灭绝人性的杀戮不应当是人类所为,于是他甚至也带著一种赎罪感来拍摄《里斯本丸沉没》。他为那些泯灭了良知的人忏悔,为那些疯狂的屠夫赎罪,作为他们的同类,看到如此残忍的行经,他感到耻辱。
随著影片创作进程的不断推进,摄制组需要不断面对一个个死去的生灵,围绕著他们的,是一个个浸满血泪的家庭。方励带著他的团队前行,越是了解这些他们未曾知道的历史,越是感到悲痛。在他记录的影像中,我们看到无法遏制的悲痛情感。一次次从采访现场悄然离开,一次次对著苍茫旷野默默流泪,方励不遗余力,将自己的心血与资金投入到这部影片的拍摄与制作当中,为天下人能够知晓这些历史事实。如果不这样做,他便觉得自己有罪。
重塑——从历史到人生

耗时近十年,导演方励寻访了中、英、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限度逼近中国舟山东岛附近海底30多米处的二战“死亡之船”——“里斯本丸”沉船的真相,记下了这段真实反映日本侵略者一直试图掩盖的罪恶行径,以及中国渔民的伟大壮举。
方励带著创作的一腔热情闯入了这段历史,他做了150多场访谈,倾听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面对著一个又一个因“里斯本丸”沉没而被迫改变命运的家庭,原本美满的幸福生活变成了一场场无休止的等待——这让他没有办法不去替所有这些家庭去探求、去呈现、去还原当年先辈们经历的痛苦。
拍摄这样一部耗资巨大、耗时巨长、耗神巨深的电影,方励到底为了什么?从经济角度看,这部电影并没有商业电影所需的市场元素:没有观众趋之若鹜的流量明星,没有精打细算的投资回报计划,《里斯本丸沉没》不在任何一部由市场规则和商业逻辑制作下所拍摄的电影之列。那么,方励究竟是要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中国电影在取得耀眼的经济胜利之后,所有的目标不再仅指向票房。有人用饱蘸热血的笔锋写作,有人在筚路蓝缕的道路上前行,方励就是其中一个。起初,方励只是想拍一部电视专题片,一部具有探险、寻踪样式的电视专题片;但渐渐,当他发现尘封在太平洋蓝海之中的不仅仅是一艘沉船,被包裹的也不仅仅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时,他不能再让那些被涂炭的生命沉默了。深海下埋藏著800多具遭到杀戮的宝贵生命,他们是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为见证人类对正义事业的坚守才葬身海底的。这件事被方励遇到了,便成为一个让他今生今世都无法轻易迈过的坎儿。方励遇到了在海底沉睡了80多年的800多具尸体,如果不让他们得见天日,他便过不去!可以说,《里斯本丸沉没》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人类的忏悔录,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在认准的事情中蕴聚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部电影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意义非凡。除了让我们了解到那段悲痛历史之外,还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电影存在的重要,那些为影像所见证的事件,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历史需要的不是眼泪,而是铭记,是世世代代的铭记,是全人类共同的铭记。我们应当像记住奥斯维辛集中营、记住南京大屠杀那样,记住“里斯本丸”的沉没,这些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期和至暗事件,应当唤起我们内心的羞耻与警醒。
《里斯本丸沉没》自2024年9月6日公映以来,反响巨大,荣获中国电影艺术最高奖项“金鸡奖”的最佳纪录片奖。这不仅仅是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人类灵魂犹在,良知未泯,知性尚存。在人类整个价值谱系中,最珍惜、最宝贵、最伟大的,应该是人的灵魂、人的信仰和人的感情,而这一切将通过电影被我们永远珍视。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月号,作者系著名电影理论家、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