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用「态靶辨治」法 构建中西医融合医学创新之路
仝小林简介:1956年出生,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主持编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中医防治国家标准》,主编《糖络杂病论》《重剂起沉屙》《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中医博士临证精华》《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医学著作10余部;荣誉多项国家级奖项。应对2003年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19年新冠肺炎国家级中医专家。 文 | 洪洋图 | 李修洋记者:您提出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两套各具特色的医学体系,随著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演变催生了以「态靶辨治」为核心的中西医融合医学创新体系,请您先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仝小林:中医能够识别人体宏观之态,通过审查疾病产生的内外环境,以「调态」的方法恢复机体自稳态的平衡。同时借鉴现代医学聚焦的微观病因,寻找疾病的关键靶点,以「打靶」的方式解决特定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等的异常。这种「态靶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使中西医的特色优势得以互补,是形成现代中医诊疗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这一体系基于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明确中药量效关系等思路,覆盖中医从诊断到治疗全过程,已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多发病领域获得了可靠的实践验证。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在中医方面的建树非常令人钦佩,是目前世界顶尖中医之一,您是如何想到「态靶辨治」体系的?仝小林:针对传统中医的不足以及中西医结合如何将「病」与「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问题,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我总结提出了中西医融合的以「态靶辨治」为核心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该体系覆盖中医诊断、用药及剂量三个核心环节:一为诊断之创新,该体系提倡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为框架的「病证结合」模式,即结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从中医视角对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完整过程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为关注刻下的辨证论治引入了时间动态的属性;二为用药之创新,提出基于宏观态即证,与微观靶相结合的「态靶结合」用药模式,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回归到临床中,使得中医在降糖、降压、调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肌酐、降转氨酶等一系列指标上取得突破;三为剂量之创新,通过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中药合理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记者:「态靶辨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仝小林:「态」是中医对疾病某阶段的整体概括,具有「状态、动态、态势」三层含义,蕴含了「审因论治」中辨其病因、防其恶果的意义,体现人体在一定趋势下不断变化著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医将健康视作一种自身的动态平衡,擅于运用针灸、药物、导引、推拿等方法调整人体的内稳态治疗各种疾病。《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阴阳失衡,人体的内稳态被打破时,就会出现各种「偏态」,导致机体的抗邪能力减弱,外邪或病理产物不断蓄积,最终导致疾病的出现与发展。针对不同的「偏态」,采取相对应的纠偏方式,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方法,使机体重新回归稳态便是传统中医最基础的「调态」治法。而「靶」则借鉴了现代医学「靶点」的概念,特指中医药在宏观临床表现,比如症状、体征等,及微观病理改变,如影像学、理化指标、病理学等两个层面的作用点。由此确定针对病靶即药物具有特定疗效的疾病、症靶即药物具有特殊缓解作用的症状或体征、标靶即药物具有特殊效应的理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改变的靶方靶药。记者:这种方法对目前的「新冠肺炎」有哪些实际作用?仝小林:现代医学擅长通过仪器设备查微观之病原、基因,寻找疾病的靶点,打靶治疗疾病,而中医擅长识宏观之态,审查疾病产生之内外环境,调态治疗疾病。因此,中医在治疗新冠肺炎时,并非直接消灭新冠病毒,而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内环境,激活自身免疫系统,使新冠病毒无法存活。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发现武汉市的气候以寒湿为主,通过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定点单位收治确诊病例的调查,发现患者发病时亦多表现出明显的寒湿之象。而且证据表明,疫情高发地区的平均温度(5-11℃)和相对湿度(RH,47-79%)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体现了新冠病毒「嗜好」寒湿的特征,这为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方向,因此我们通过改变寒湿的「土壤」环境,让新冠病毒这颗「种子」不会生根发芽,从而获得临床疗效。而现代医学则擅长直接「灭活种子」,通过抗病毒药物杀灭病毒,或是通过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遏制特定病原体的扩散及增殖。记者:在传统和现代交融之前,中医和西医各自有哪些优势?仝小林:中医长于「调态」,西医强于「打靶」,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二者各有利弊,可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对中医来说,「调态」思想在面对现代医学诊断疾病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刻强轴弱」、「态强靶弱」和「个强群弱」三个方面。首先,中医整体观强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人与自然的平衡,来解决局部乃至全身的问题,然而传统中医主要把握的是刻下的疾病、人体、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疾病的病因、前期发展过程、后期发展态势、可能出现结局的整体把握不足,缺乏一条完整的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轴,此为「刻强轴弱」;其次,中医师针对病人的体质特点、疾病类型、刻下症状开出专属方药,一人一方乃至千人千方,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是一种先进的个体化诊疗策略。然而现代社会以糖尿病、高血压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从症状、病因、病机上均存在较强的同质性。个性化的诊疗模式在针对此类疾病的群体治疗时缺乏统一的认识,共性规律把握相对有限,易导致疗效不稳定、诊疗方案难推广等弊端,此为「个强群弱」;最后,传统中医通常从患者的症状、体征入手,通过调节内稳态,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很多疾病起病隐匿,在发病前期症状不典型,发展规律难以把控,且中医理论对于现代医学中客观指标异常而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疾病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常常出现「无证可辨」、「无靶可打」的被动局面,此为「态强靶弱」。对西医来说,21世纪是老年化的社会,当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统代谢性疾病、心因性疾病、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等多病因、复杂病因和不明病因疾病成为当代主流疾病时,现代医学的「打靶」治疗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准备均有不足,存在靶点太多或靶点不明的问题,严重限制了现代医学对于这些疾病的疗效,而中医擅长调态的传统优势逐渐得以彰显,恰恰给了中医发挥整体调态优势的机会。记者:代表传统医学的中医体系和代表现代医学的西医体系,体现著两种思维模式,应该如何融合并共同发展以利于人们的健康?「态靶辨治」在其中是怎样的地位?仝小林:中西医结合虽仅有百余年历史,却深刻影响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首先是中医分科的产生与强化,随著现代医院建制的形成,中医全科模式逐渐演变为内、外、妇、儿等专科模式,专科医生有条件聚焦于某一种或几种疾病,大量的临床病例诊疗实践使他们得以对同一病种进行群体化研究,从中医角度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次,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极大地延伸了中医传统四诊的范畴,科学技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全新手段,现代仪器测得的临床指标、人体摄片等均可视作中医望诊、切诊的延伸,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师的诊断依据和评价指标。同时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等医学理念也在不断启发现代医学的进化,系统医学、整合医学以及姑息疗法的兴起便是例证。时至今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西医结合领域出现了「病证结合」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这两种意义深远的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与科学研究。如何有机融合西医「病」和中医「证」、「宏观」与「微观」,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态靶辨治」这种汇通中西医的诊疗模式和体系应运而生。记者: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医人,您了解并接受现代医学的态度,不同于西医看待中医的态度,这种包容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学术研究的范畴,对中医的未来发展也有著重要的意义,更是我们更多中医人应该思考可学习的。仝小林:道器不离,天人合一,是中西医汇通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态靶医学汲取了中医传统「调态」理论,融合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是对中医传统理法方药量的一次全面创新。病证结合突破了传统辨证刻强轴弱、个强群弱的局限,拓宽了中医对现代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治未病理论的落地;态靶结合在治疗现代疾病指标异常上突出了疗效优势,弥补了传统辨证态强靶弱的短板;方药量效研究则推动了中药剂量的精准化。现代科技背景下,态靶医学是临床实战医学体系,更是创新中医药研究的指导方略。态靶医学聚焦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药研究。「系统-系统」的研究模式提供了中药物质基础的表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思路。结合理论研究、真实世界研究、临床疗效评价、药学、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介入,将为中医药提供全面系统的高级别证据,并揭示其科学内涵。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承中启西,承宏启微,承上启下,承古启今。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和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是未来中医发展的两条主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山之宝,远未枯竭,这就是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