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温爱诗
秋冬季节,乾燥又寒冷的天气最容易引起皮肤发炎、乾燥和痕痒症状,面部嫩滑皮肤更是首当其冲,彻底沦陷,尤其疫情以来,天天戴口罩而引致的「口罩皮炎」,更是无数人的噩梦,很多美女、俊男的美美双眼之下,最怕就是揭开口罩后,露出一张「烂面和烂口」,实在惨不忍睹!如果本身已经有口周皮炎的患者,天天戴口罩,往往会加重病情,更是令人寝食难安,痛苦又无奈!就算用尽很多名贵护肤品和护唇膏,仍然效果欠佳,有口难言!面子有关,不想失礼人,很多人千方百计想修复「烂面或烂口」,不惜花掉大量金钱,遍寻名医或昂贵护肤品,只因想做个「有头有面」之人!
口周皮炎 反映脾胃功能失调
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中医称之为 「口周湿疮」,临床主要症状以口周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的发炎性皮肤病。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不受累,好发于25-45岁的青中年女性。此病也称为嘴边疮,唇茧、口周酒渣鼻、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综合征等。并伴有轻度刺激或烧灼感,有时伴有瘙痒。皮损一般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病情可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等刺激等可加重。
中医认为「有之于内,形之于外」,口周皮炎与脾胃消化系统病变的关系密切。《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则可见食欲不振,口淡乏味;脾虚生湿,则可见纳呆、口腻、口甜;脾经有热,则易生疮、口糜之症。口周皮炎的病因主要是偏食辛辣或油腻之品,致使脾胃湿热内蕴,循经上扰而成或肺脾内郁热邪,复感风邪外袭,阻于肌肤所致。
西医治疗口周皮炎一般多采取消炎药、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副作用多,不能长期使用。但此病临床容易反复发作,治疗必须寻找发病根源而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中医「内外兼治」 安全有效
中医治疗口周皮炎采取「内调外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主要以清热祛湿,祛风凉血,后期要健脾滋阴,配合外用药「黄金消炎止痒油」(诊所自配);加上忌口和针刺穴位等方法,能使口周皮肤恢复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口周皮炎(口周湿疮)主要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临床内治的办证治疗分2型:
1. 脾肺郁热
主症: 口周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丘疱疹,甚则还伴有少许脓疱,呈密集分布,伴有口干喜饮,大便乾燥,舌质红,苔少,脉数。
治法: 宣肺清脾,凉血止痒。
方药: 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炒山栀,黄芩,金银花,生地,赤芍,生大黄等加减)
2. 脾胃湿热燥火
主症: 口唇四周连续不断地出现丘疹、脓疱和不易消退的红斑,糠秕状鳞屑脱落之后又生,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 清脾泻火,化湿清热。
方药: 泻黄散加减。(黄芩,生地,黄连,升麻,防风,炒山栀,蒲公英,连翘,浙贝母,玄参,赤芍,白蒺藜,鸡蛋花,槐花,生薏仁,皂角刺,甘草等加减)。
防止变「烂面烂口」,应及早预防
口周皮炎不单纯是皮肤的问题,人体内在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都是通过皮肤症状提醒我们应该尽早治疗。日常预防方法包括:少吃辛辣刺激,油脂厚腻和甜味食物;多吃纤维丰富的五谷杂粮和新鲜时令蔬菜水果;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避免日晒,保持大便通畅。法国谚语说:「You Are What You Eat」,吃进去的食物终将变成你/妳现在的模样。 从今天起「管住嘴,迈开腿」是非常有效预防「烂面和烂口」的好方法,做回有「体面」的人!
建议食疗1:祛湿止痒五花茶
材料:金银花15克,野菊花10克,槐花10克,鸡蛋花10克,木棉花10克,玄参15克,赤芍10克,白蒺藜10克
方法:先将所有材料冲洗后加入适量冷水浸泡10分钟,大火煮开后调小火继续煎煮30分钟,分数次饮用。(也可以取少量药液放凉后,外敷面部口周炎症部位。)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适合面部口周有皮肤油脂分泌多,潮红肿痛炎症等脾胃肝胆有湿热者。
(注意:小儿、孕妇或脾胃虚寒者慎用。)
建议食疗2:枇杷清肺祛湿汤
材料:新鲜枇杷叶50克(乾品10克),北杏仁15克,龙皇杏(或南杏)15克,生薏米30克,无花果3粒,茯苓20克,粟米1条(或粟米芯60克),小红萝卜1条,猪瘦肉半斤,蜜枣2粒,广陈皮1个
方法:先将所有材料冲洗后,加入适量热水进煲内;大火煮开后调小火煲1.5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生盐调味饮用。
功效:清热润肺,祛湿利水,润肠通便。适合面部皮肤油腻、潮红炎症,肺胃肝胆湿热症状者;或脱皮乾痒,口气臭、大便秘结者。
(注意:小儿、孕妇或脾胃虚寒者慎用。)
(*附注:以上食疗建议纯粹属于个人经验,患者最好征询中医后服用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