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紫荆杂志社、香港中药业协会和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医药抗疫与国际化发展高峰论坛」于2021年8月29日在香港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线上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贡献与思考」。
中西医结合是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
张伯礼院士首先表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的可及性最值得肯定,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为病人争生机,也为民族争生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张伯礼称,新冠疫情现仍处于大流行状态,通过实际研究找到了其中的基本规律,新冠病毒在第一个星期是病毒感染最活跃,也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恰恰也是治疗的最好时期。80%的病人在第一个星期病情可得到控制,到第二个星期就基本康复了,只有那些有基础病或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人转为了重症,才会有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病毒侵袭机体,机体反应过度,免疫过度活化,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形成炎性风暴,会对机体造成二次伤害。
从积累的经验来看最近几次所爆发的都是德尔塔病毒,它的毒性增加几百倍到一千倍,症状更重,传染性更强,但现在基本已经摸索出来一套治疗的办法。同时疫苗对它依然有效,虽然保护效用在下降,但是在防止转重、降低死亡率方面依然有效,所以疫苗还应该继续注射。
张伯礼接著强调,中医抗疫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疫病历史。《史记》记载从公元前243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止,共有大疫500余次。前人总结了很多经验,评价了很多药物,这就是我们能够用中药抗疫的基础,也是战胜病毒的底气。
「中医药抗疫与国际化发展高峰论坛」中医怎么看待新冠肺炎
张伯礼介绍,新冠肺炎属于「瘟疫」范畴。根据病例特点,为「湿毒疫」。基本病机为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亏虚。病理性质主要是湿、热、毒、虚、瘀。根据证候特点,新冠肺炎可分为5个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以及恢复期。
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
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作用,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可改善症状,降低轻症转重比例。在缩短退热时间、痊愈时间,提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应尽早使用中药注射剂。如生脉、参麦注射液可稳定患者的血氧水平,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症反应综合征有明显作用,热毒宁、痰热清注射液可与抗生素产生协同作用。
而对于康复期患者,中医药可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如改善康复期症状,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减少粘连,促进损伤脏器组织的彻底修复等。
张伯礼介绍,当时所在的方舱收治了564个患者,没有一例转重,出舱以后没有一例复阳。这个结果受到了中央指导组的重视,并向其他的方舱推广中医药。所以方舱的转重率只有5%到6%,明显降低,而国际上推广的方舱转重率一般是20%。这恰恰说明中医药控制转重率的作用,也说明使用中医药完全可以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
大疫出良药之「三药三方」
中药当时在全国比较多,有上百种,张伯礼院士向中央指导组提出来评价确实有效的药,大疫出良药。中医药通过临床筛选出「三药三方」,三药分别为:莲花清瘟、金花清感、血必净。现在得出基本结论,清理人体的垃圾就是调节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要激活,不能过度激活,要活化,不能过度活化,适当的释放炎性介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性风暴,保护损伤的脏器。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自身发展,迎来了新发展契机。
张伯礼称,通过本次一线实践经验最大的启迪,就是中医药的可及性,这次疫情过去了,以后大概率还会出现新的疫情,短期内还是没有疫苗,还是没有特效药,还得靠中医药。因为中医药本身历史悠久,有可靠的经验,并容易获得,抓药就可以吃,病人依从性也很好,所以传染病法和应急法都应把中医要加进去,更要总结经验,为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准备。国务院白皮书也肯定了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为抗击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的重要贡献。
为促进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张伯礼表示,要根据循证医学的理念,创造符合中医特点的循证评价新方法,加强中西结合人才培养,通过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促进中药规范化种植,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