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飞鹏

冬天气候寒冷,自然界的草木蜇虫纷纷进入伏藏状态,很多动物也以冬眠的形式,让自身的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我们人类也不例外——阳气收敛,与之对应的冬季养生,讲究以「藏」为本。
藏,藏的是能量。《月令七十二候集》提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庄稼都收割完毕了,要藏入库房。人虽然没有冬眠的习惯,但是新陈代谢减慢了,民间就有「补冬」的对应方法。此时进补,有利于藏精纳气,将能量储存在体内,以抵御寒冬。
但由于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绝大多数人无需务农,所以并不适宜过分强调进补,而应学会「藏」。
藏的原则是要祛寒保暖,护卫阳气,具体讲究以下三藏法则:
一藏:保护颈项,学会「畏首畏尾」
脖子和后项要藏好——我们的脖子和后项是最容易受寒的地方。
因为颈部有血管、气管经过,而且处于解剖深度较浅的位置,易受寒邪侵袭,导致血管、气管收缩,影响呼吸通畅和供血,从而诱发头痛和呼吸道症状。
后项有一个穴位叫「大椎穴」,大椎穴位于后项上背部脊柱凸起的椎骨下缘凹陷处,亦即是第七颈椎棘突下。
大椎穴是诸阳之会,人体十二条阳经与督脉交汇于此,督脉总督全身的阳气,所以这个位置至关重要,必须保护好。而第七棘突恰恰是颈椎最突出的一棘,容易暴露在外面、受风寒的侵袭。所以在户外活动时,建议披上一条围巾防寒。
建议大家冬天出门前,用手搓热一下大椎穴,这样可以振奋阳气,起到预防风寒邪气的作用。如果不慎受凉,可以用艾条轻微灸一下这个位置。家中没有艾条的朋友,可以用吹风筒代之,对著这个穴位吹热风。不过须注意在穴位上放一块毛巾隔挡主风,预防烫伤。平日若遇风寒感冒、鼻塞流涕,用这个方法,也可以快速缓解症状。
二藏:保暖双足,防止寒从脚起
人体的双足,属于地部,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属于人体阴气最重的位置。而双脚又接触地气,很容易受到寒湿的侵袭。所以要把这个位置藏好,最好穿过膝盖的袜子,不要赤脚走路。
每天起床后,适当活动一下脚腕,可以预防抽筋,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局部的刺激,还可以将气血抽调到足部,把夜晚遗留在躯干的寒气赶走。
晚上睡觉前,可以用热水泡脚。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加入红花10g、艾叶30g、生姜30g一起泡,能祛风散寒,手脚暖和后睡得安稳,因为入夜后身体的气血可以滋养到心肝,无需抽调去温通冰凉的四肢。
有糖尿病的朋友,泡脚的时候要注意水温,必须在家人的帮助下感知水温是适宜的方可以泡脚。水温以37℃为佳,不能过烫。泡脚前要注意自己的腿脚有没有伤口,有伤口则不能泡。
三藏:避免亢奋,不做「出头鸟」
神志要收敛,不宜亢奋。
《庄子·刻意》说:「夫有千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人的神气就像宝剑,要藏在剑匣子里,不要外露。中医看一个人是否活著,不是看其躯体,而是看其精神,正所谓人之将死,其神先散。因此,有些人把神用在不应该费心的人和事情上,其实是不值得的。
要把神志收藏起来,多进行一些陶冶情操的文娱活动,比如书法、绘画、下棋。
冬季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时节,血管容易收缩,血流阻力加大,心脏负荷也加大,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甚至心肌梗死。所以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波动太大,但是肢体也要适当地活动。
冬季宜吃低盐、低脂、低糖以及豆类、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减少情绪的波动,又可以预防便秘。日常可多吃根茎类的食物,如山药、紫薯、马铃薯、萝卜、莲藕等有助藏精纳气的食物。至于牛羊等肉,需因人而异,不可贪食。
现推荐一款时令汤谱,供读者朋友参考。
【推荐汤谱】
功效: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食材:莲藕500g、瘦肉300g、莲子30g、板栗15个、生姜3片、芹菜1把、芝麻油若干。
做法:瘦肉飞水,与洗乾净的莲藕莲子一起煲约半小时,再放板栗进去煲20-30分钟,起锅时滴2滴芝麻油,撒入芹菜段拌一拌,即可喝汤吃渣。
注意:血糖偏高者不适宜照搬这款汤谱,须将莲藕换成白萝卜后再加30g芡实一起煲,并且不要吃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