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本港网络骗案增多,其中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网络投资骗案数量急增24.5%,总涉案金额更是上升36.4%达到14.81亿元,占所有科技罪案损失金额近一半。被骗市民中不乏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单宗骗案涉案金额最高达到约3000万元。骗徒行骗手法多样、因人而异,对反诈工作带来挑战。当局不仅要加强反诈宣传,及时更新诈骗手法,亦要推进跨境合作执法、主动出击侦破诈骗集团,从源头阻截骗案发生。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市民素有将储蓄进行投资的习惯。虽然近年受经济环境影响,市民投资意欲有所下降,但股票债券交易市场仍然十分活跃,证明市民投资需求广泛。而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令骗徒更为有机可乘,通过通讯软件将自己包装成高端人士,再谎称有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产品推荐,从而诱骗市民上当。此外,还有骗徒编织情感陷阱,与受害人发展暧昧关系令其放松警惕堕入投资骗局。
近年来,政府大力加强反诈力度,如今香港公共场合四处可见反诈宣传,但受骗人数仍然在不断增加,说明这些宣传虽然“铺天盖地”,但未能真正切中要害。骗徒善于根据行骗对象特徴打造不同“剧本”,受骗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放松警惕,轻信投资产品。因此,政府应打造更有针对性的反诈宣传,譬如制作剧情短片,将一些经典案例拍摄成短视频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吸引更多市民观看;当局亦可与一些本地传媒机构合作,将反诈情节融入影视作品,以便触及到更多市民。
通过通讯软件打击投资骗案亦是重要手段之一。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应留意通讯软件的隐私设置,例如WhatsApp用户可在设置中选择“只被联络人拉入群组”来避免被陌生人拉入一些所谓投资群组。警方亦应同社交媒体、通讯软件公司研讨如何加强安全设置,譬如定期推送反诈知识,以及提供更多真实案例帮助AI更加高效准确的识别诈骗信息。
不过,由于一些通讯软件采用加密对话,软件后台监测识别诈骗信息的权限十分有限。加上骗徒早已识得利用谐音字或Emoji字符来躲避AI侦测,致使现时网络上各类虚假投资宣传仍然猖獗。打击投资骗局除了依靠反诈宣传,更需要执法部门主动出击,从源头阻截行骗。
今年6月,港澳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七个国家或地区的执法部门进行反诈骗跨境合作平台“FRONTIER+”首次行动,瓦解多个诈骗网络、拘捕近2000人,所涉骗案高达近万宗。跨境诈骗早已成为网络罪案的主流形式,后续政府应将跨境联合执法机制恒常化,打破信息壁垒与跨境合作执法局限性,积极推动案件信息共享,加强对诈骗集团的深度打击,让骗徒无法利用地域优势逃避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