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文港
自启德体育园落成后,突破业界在红磡香港体育馆租场的结构性困难、容量有限的框框,令社会公认香港发展“演唱会经济”大有可为。特区政府去年发布的《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列明其中发展方向为“发展多元及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产业”,强调要“打造香港‘流行文化之都’地位”,策略包括“推动私人市场在香港举办更多流行文化活动,包括演唱会和音乐节等,吸引青年参与,带动旅游和经济”。笔者乐见政府有决心壮大“演唱会经济”,并且发挥其带动旅游业的连带作用。
彰显潜在软实力
大型演唱会能为香港带来庞大经济效益。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今年1月回复笔者口头质询时提到,据粗略估计,过去两年每年有数百场大型演唱会,并估算这些演唱会有超过420多万名观众;当中有超过150万名旅客,为香港带来约37亿元消费额,经济增加值约22亿元。
笔者深信,在启德体育园开幕后,上述数字肯定会数以倍计增长。据悉,早前一支英国乐队在体育园举行演唱会期间,就有旅游网站推出“门票+酒店”的套票优惠,带动周边旅游、百货、饮食、酒店行业有价有市,最终该系列演唱会合共吸引20万名观众入场,4日人次已经相当于红馆最少半个月的总量。不仅如此,香港亦能借此机会向外展现优秀的旅客接待能力和举办盛事的丰厚经验,彰显我们的潜在软实力,从而提升香港作为“活力之都”、“亚洲盛事之都”,以及“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地位,吸引更多海外旅客慕名而来。
笔者建议文体旅局将“演唱会经济”正名,并通过以下策略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
推政策提升效益
以专门团队跟进,补贴巨星来港“开Show”:去年,有指新加坡政府以200万至300万美元(折合约1600万至2400万港元)补贴美国乐坛天后Taylor Swift在新加坡的6场演唱会;据估算,Taylor Swift巡回演唱会可为当地带来最高5亿新加坡元(逾30亿港元)的旅游收入,可见当地政府盘算准确;建议香港当局成立一站式的服务窗口,并联合业界采取包括补贴、共同投资或分红的方式,支持世界各地的巨星来港落户启德体育园举行演唱会,集中火力做好一件盛事,以加强推广香港的国际形象。
推出“演唱会市民专场”,增加市民获得感:启德体育园乃全亚洲举世瞩目的大型体育及表演场地基建,不少市民都有意亲身前往观赏演唱会以感受场地气氛;不过,笔者收到不少市民反映,鉴于启德体育园举办演唱会的歌手大受欢迎,加上门票在网上公开无限地域去发售,往往“一票难求”,实际观众旅客还比本地市民为多,令他们颇为失望;笔者亦明白,政府在推行“实名制购票”上有多项考虑,包括需要与演唱会主办单位作出讨论。
笔者建议,稳妥方法是推出“演唱会市民专场”,但凡演唱会主办方在政府场地(包括启德体育园和红馆)举办3场或以上的演唱会,必须预留一场专供市民观赏,并要求市民以“智方便”手机应用程式作实名登记及购票,当“市民专场”门票在指定时段内仍未售罄的话,主办方可将余下门票公开发售;这样一来,既可令更多市民有机会现场观看大型演唱会,增加他们(特别是青年)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令大家感受到政府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亦可刺激市民周末及假期留港消费(尤其是购买演唱会周边产品),并提升政府数字服务(即“智方便”)的覆盖率和使用率,加上这种“实名登记”又能杜绝“炒风”,方便在需要时采取执法行动,打击令香港市民为之痛恨的“黄牛党”歪风。
推出“演唱会夜缤纷”,令香港重拾“不夜城”风光:部分旅客为赶上开往边境的港铁尾班车,不惜在演唱会未结束前就“赶头赶命”离场,这样无法为启德体育园及邻近地区商户带来较大经济效益;而且,演唱会大多在晚上10时30分至11时就完结,以市民生活习惯而言,肯定未得以尽兴。建议文体旅局推出“演唱会夜缤纷”,即在演唱会完结后,在启德体育园青年运动场(或其他露天场地)或尖沙咀星光大道(假设演唱会在红馆举行)举办美食和购物市集活动;这样不但可减轻演唱会散场后的交通(特别是过境列车)压力,亦提供诱因“留下”这批现成旅客,有助香港重拾以往“不夜城”的风光。
加强培训文创产业的后备人才:若要发展“演唱会经济”、办好每场大型演唱会,后勤支援人员(包括监制、音乐总监、音响设计、服装设计及舞台布置)及工作(包括场地预备、布置、编排、彩排、营运等)不可或缺;参考早前发布的《人力推算报告》,至2028年“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相关产业将短缺5000至8000人;建议文体旅局调研该等后勤支援人员的供求状况,并与教育局和各大自资院校合作,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让行业有充裕的后备人才,以配合“演唱会经济”长足发展。
加强对外宣传推广:鉴于这是香港首次构建“演唱会经济”的品牌,建议文体旅局联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等政策局,以及贸发局等机构,实行跨部门及跨机构合作,为香港制定适切的市场推广和城市品牌营销策略,以充分发挥“演唱会经济”的周边经济效益。
相信上述建议能多管齐下为香港大旅游业、以及服务性行业注入更大的活力,更能激刺港人留港消费。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