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宣布,已完成“M”品牌检讨结果,未来会更严格甄选,将优先资助国际性公开赛事,又表示会强化监察机制。特区政府授予“M”品牌给在港举行的大型体育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可持续体育文化并带来实质经济效益,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特区政府汲取过往经验,针对审批制度短板进行优化,理顺资源投放,并提高“M”品牌的认受性。放眼长远未来,特区政府应更全面打造“M”品牌,除了作为批出活动资助的项目,更应赋予“M”品牌本身更多深层符号,使其成为本港大型体育盛事的质量保证。
在“M”品牌制度及支援计划下,获授予“M”品牌的大型体育活动,会获得特区政府资助,包括资金及场地支持,每项活动最多可获1,500万元资助,另可申请100万元场地补助及100万元市场推广补助。过去3年共有54项获“M”品牌认证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港举行,总资助额达6.24亿元,在2024至2025财政年度,共有逾90万人次参与获“M”品牌计划支持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特区政府推出“M”品牌,旨在促进热爱体育的文化,既能为本港运动员提供在香港主场一展身手的机会,又可吸引境外一流选手汇聚香江让观众一睹风采,无疑立意良好。取得“M”品牌的大型体育活动,包括欧洲足坛劲旅阿仙奴对热刺、利物浦对AC米兰,以及途经多个香港著名景点、有众多世界级好手参与的香港马拉松。有“M”品牌提供的支持,这些大型体育活动更能吸引本港市民及世界观众的眼球,促进旅游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作用值得肯定。
然而,并非所有获得“M”品牌支持的活动,效果都符合预期。去年2月4日国际迈亚密在香港与港队进行友谊赛,全城关注的“球王”美斯自称因伤未能上阵,令球迷和港人极度失望、愤怒。虽然主办单位主动撤回对“M”品牌活动的申请,并向观众退回一半门票款项,但已严重损害香港国际形象,社会也有声音要求特区政府重新审视“M”品牌的批出准则与流程。
据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表示,未来“M”品牌将聚焦国际性公开赛事。除此以外,也会调整评分标准,特别考虑申请对推广香港体育发展、旅游推广及本地经济效益成效;并会根据各项申请评分,决定每项活动资助上限,由600万元至1,500万元不等,换言之不是每个获批的申请,都自动获批1,500万元的资助上限。特区政府又会要求“M”品牌申请人在活动完结后,提供有关推动香港体育发展、访客数字及经济效益等资料。
特区政府提出逐项检视,确保资源用于最具价值的赛事,是持续进步以及与时并进、确保资源用在最有效地方的具体体现。长远来说,还要加强“M”品牌的形象打造,使社会认识到,获得“M”品牌并非只是获取补助。例如参考评选食肆等级的“米芝莲”,借着授予品牌和推荐材料,令活动成为世界级质量保证标杆。特区政府宜研究通过形象设计、广告策划,赋予“M”品牌充满活力、盛大隆重的丰富内涵,深入向世界解释其授予品牌的条件,以及介绍当中的成功案例,令更多高质量世界体坛活动的主办单位,踊跃申请品牌并在港举办更多精彩盛事,缔造“M”品牌良好口碑,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