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今日(七月二十八日)表示,经过政府三十多年来的推动和努力,香港乙型肝炎(乙肝)感染率已大幅降低,并逐步迈向「无乙肝新一代」的目标。
每年七月二十八日为「世界肝炎日」,卫生署今年特别以「廿分之一系咪你 乙肝早验早处理」为口号,提醒市民若不确定是否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应及早进行测试。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减低乙肝所引发的严重肝脏疾病的风险。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表示:「香港于七○年代的乙肝感染率高逾10%,自八○年代起,政府采取多项有效免费预防措施,包括为所有孕妇进行乙肝筛查、为患有乙肝的孕妇所生的婴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自一九八八年起为所有新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近年增设向患有乙肝且病毒量高的孕妇提供抗病毒药物,以及为母亲是乙肝患者的婴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安排血清测试。现时,35岁以下年龄组别的乙肝感染率已少于1%,香港正迈向『无乙肝新一代』的目标。」
乙型肝炎可分急性或慢性,严重情况会引发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卫生署根据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的结果推算,全港整体人口仍有约5.6%(即约41万人)患有慢性乙肝。调查发现35至84岁人士的乙肝感染率明显较高,达7.8%,主要原因是于一九八八年前出生,未受惠于普及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计划。调查亦发现,近四成患者没有察觉自己患有慢性乙肝,并有约七成患者没有接受任何跟进治疗。慢性乙肝是一种终身感染,可以潜藏数以十年也不引起任何症状,若没有接受治疗,约15%至40%的患者长远会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肝癌是本港第三位致命癌症,每年约1 400人死于肝癌;而约八成肝癌新症患者患有慢性乙肝。
卫生署藉「世界肝炎日」呼吁所有香港市民关注慢性乙肝这个可以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幕后黑手」。市民如不确定是否乙肝患者,特别是较高感染风险人士,例如不曾接种疫苗者、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或性伴侣为慢性乙肝患者等,应及早进行测试,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适切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测试除透过传统静脉抽血化验外,现时亦可透过指尖采血快速测试,于15至30分钟内获得结果。乙肝测试于不同医疗机构均有提供,个别机构更设有流动检测服务。市民如欲进行乙肝测试,可咨询家庭医生了解详情及收费。
如确诊患有慢性乙肝,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定期接受跟进和检查,以实践「早验早处理」。现今治疗乙肝的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大大减低患者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的风险。
另外,二○二四年《施政报告》提出在社区推行以风险为本的乙肝筛查,及早识别在社区的患者,并提供持续管理。基层医疗署正研究相关安排,详情将适时公布。此外,政府今年内将公布《2025-2030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动计划》,制订措施以进一步减轻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负担。
为加强公众及医护人员对肝炎风险的认知,卫生署和社区伙伴分别推出多项宣传活动,以期将信息渗透不同人口群组,包括:
透过多元渠道宣传健康资讯,例如报章专栏、电台访谈及社交媒体等;
于地区康健中心举办线上及实体健康讲座;
于全港多区举行流动健康推广展览;以及
由非政府组织(包括亚洲肝炎会、香港乙肝基金会、香港肝寿基金及香港肝脏移植协康会等)举办社区公众教育活动,向市民讲解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提供快速测试及风险评估等服务。
更多有关「世界肝炎日2025」及乙型肝炎的资讯,可浏览卫生署专题网页及控制病毒性肝炎办公室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