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香港对内地投资“量增质升”-紫荆网

【紫荆专稿】香港对内地投资“量增质升”

日期:2025-07-01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北京   曹晋丽 高雅

自回归以来,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充分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独特优势,凭借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和专业服务、发达的国际商业网络,成为内地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随著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在国家政策红利、巨大市场机遇、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等多重影响下,香港角色定位由“超级联系人”向“超级增值人”跃升,对内地投资“量增质升”,呈现能级提升、区域拓展、领域多元、深度融合等高质量发展新特点。未来,因应百年变局新挑战,香港可更加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著力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内联外通独特优势,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香港对内地投资三大新特点

经济贡献度提升。一直以来,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和窗口,香港对内地的投资不仅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也是香港自身繁荣的支撑。

从经济贡献来看,香港投资成为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24年,内地实际利用港资金额由206.3亿美元增至738亿美元,在外资总额中占比由45.6%升至63.5%;其中,2022年实际利用港资金额最高达1,372.4亿美元,是1997年的6.7倍,占当年外资总额比重为72.6%。

与此同时,巨额投资回报有力支撑香港经济繁荣稳定。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1998-2023年,香港对内地投资流量由516亿港元增至4,029亿港元,累计达7.2万亿港元,年均增速8.6%;截至2023年底,投资头寸达7.9万亿港元。从投资回报看,同期香港对内地直接投资收益流入由238亿港元增至6,840亿港元,年均增速14.4%,累计收益流入8.4万亿港元,占全部收益流入的49.2%。

投资区域向中西部拓展。总体而言,东部沿海仍是香港投资重点区域,但随著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构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香港在内地投资布局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与内地市场连结更紧密。

广东作为香港进入内地的首站,虽然投资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重要区域。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2023年香港对广东投资头寸由1998年的3,533亿港元增至2万亿港元,占内地投资头寸总额比重由66.1%降至25.6%。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后续多次修订升级,为香港拓展内地市场提供制度保障。2019年、2024年《CEPA服务贸易协议》两次修订,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降低香港专业服务投资门槛,未来将带动香港投资增长。

萤幕截图 2025-07-01 下午8.52
香港积极参与内地开放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已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3个港口,运输货物品类达1,250余种。图为5月18日,海轮在钦州港码头排队装卸货物(图:新华社)

此外,香港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随著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上升为国家战略,香港对相关省区市投资占比大幅增加,并推动建立川港、鄂港、渝港、浙港等合作会议机制。根据内地统计,香港也是中西部地区最主要外资来源,2023年安徽实际利用港资15亿美元,陕西6.8亿美元,重庆约8亿美元;2024年四川实际到资26.1亿美元,按港资占比60%计算约15.7亿美元。

香港亦积极参与内地开放通道建设。例如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已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3个港口,运输货物品类达1,250余种。重庆作为运营中心战略价值突出,2023年渝港合作会议机制建立,明确11个重点合作领域。截至2024年,香港在重庆投资项目超3,700个,合同金额超700亿美元,涉及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另有15家重庆企业在港上市。

投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内地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加快转变,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新质生产力成为香港投资重点。

香港继续加大重点区域投资。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实际利用港资规模翻番,2013-2023年累计投资达1,386.9亿美元,年均增速7.6%。2018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香港对山东投资大幅增加,2018-2023年累计投资804亿美元,年均134亿美元,是2009-2017年年均68.6亿美元的近2倍。

创新、绿色、数字成为投资热点。2023年成立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点布局硬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绿色科技三大赛道,2025年3月战略投资上海赛昉科技,推动其在港设立研发中心。港华能源作为香港中华煤气旗下品牌,已在内地24个省区市布局超2,000个智慧能源项目,落实128个零碳智慧工业园区项目。玉湖集团(香港)2020年制定玉湖冷链中国区战略,将在12个省区市建设国际高标准数智化冷链园区产业集群,南京、长沙、成都总投资分别为50亿元、34亿元、40亿元人民币。

中国经济“稳定器”

为香港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加剧,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中国对全球增长年均贡献率约30%,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连续多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地位,是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香港最坚实的依靠。

全球经济面临极大衰退风险。从经济增长看,世界银行6月报告显示,受贸易壁垒和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1月的2.7%下调至2.3%。2025年5月全球制造业PMI为49.2%,连续3个月低于50%。从国际贸易看,WTO预计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跌0.2%,服务贸易增长4%,低于此前预期。从国际投资看,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FDI增长4%达1.5万亿美元,但剔除波动后实际下跌11%,2025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创历史新低。

尽管受中美博弈加剧影响,中国经济相对平稳且韧性强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5.0%,货物进出口总额17.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5%,新设外资企业数增长10.4%。制造业外资高速增长,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增长74.9%、59.2%、20%,日本、英国、韩国、德国投资增速显著,显示全球对华投资信心不减。

中国作为亚洲经济重心的引擎地位巩固。2025年1-5月,内地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76.4亿美元、占比30.6%,与东盟进出口额42亿美元、占比16.8%。从双向投资看,2005-2024年中国对东盟投资额年均增速31.4%,同期东盟对华投资年均增速7.2%,2025年1-5月东盟地区对华投资增长20.5%。IMF预测2025年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4.5%,高于全球水平。

香港强化“内联外通”

应关注国家五大领域

当前,香港由治及兴进入关键期。新一届特区政府全力拼经济、谋发展,2024年经济增速由负增长3.5%转为2.5%正增长,总体经济复苏向好。但随著中美博弈加剧,美国对华贸易制裁升级、投资审查政治化,香港受制裁范围、频次、力度持续加大,全球外需减少下,经济增长面临严峻考验。

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是香港强化“内联外通”、发挥独特优势、服务国家所需,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塑造增长新动能的现实途径。未来,香港可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围绕制度型开放布局重点区域。国家主动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利于提升香港投资内地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降低制度成本,亦有助香港发挥金融和专业服务优势。未来国家将率先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7个领域推动规则衔接。同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目前上海80条试点基本落地,未来上海、北京、海南,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将先行先试。

增加民生服务领域投资促消费。全方位扩大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培育数字、绿色、健康消费是重点。国家已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允许在9个试点地区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先后设立20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香港海吉亚医疗集团投资扩建西安长安医院,未来可持续关注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等重要节点城市。

加大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京港、沪港、深港合作会议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合作。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抢抓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深港“A+H”双重上市政策机遇,聚焦北部都会区、深港河套创科园建设。以《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为契机,加大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战略投资。

参与综合物流枢纽建设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2024年国家出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2025年2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共有152个承载城市,布局229个国家物流枢纽。未来香港可发挥专业优势,在冷链物流、港口枢纽、跨境通道、智能仓储等领域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新蓝海”。加大对“一带一路”核心承载区、沿线通道枢纽、重要节点城市的投资,在海外资产管理、项目融资保险、专业服务、争议解决等方面加强与内地合作,并拓展创新、绿色低碳、标准建设、健康、数字、供应链等新领域投资合作。

(作者来自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7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孙艺宁 校对:贾奇 监制:姚润泽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