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占香港堆填区都市固体废物约三成,影响环境生态及浪费当中可再生的有机物质。为应对这一挑战,择善基金会资助海塑基金会,联同学术伙伴岭南大学(岭大)科学教研组,以及策略合作伙伴基汇资本民坊于四月启动一项创新的厨余处理计划⸺「Bi-Loop自然为本厨余再生试验计划」(计划),旨在收集北区及屯门两区、合共四个商场的餐前厨余至专门的处理设施,并喂饲有「厨余清道夫」之称的黑水虻幼虫。幼虫将会进一步被制成鱼粮,供养鱼类及促进植物生长。「再生」的食用鱼和有机蔬果将会捐赠予慈善组织,送赠基层。而有关厨余处理设施及「鱼菜共生系统」将会开放予学校和饮食业界供免费参观。

鱼菜共生系统
岭大主要负责营运屯门区的黑水虻厨余处理设施,该设施使用物联网(IoT)技术,能提升处理设施的运作效率,例如黑水虻在寒冷环境下进食速度会减慢,系统会作出监测并分析数据,调节设施的温度,提高进食率。试行计划首阶段为期6个月,将涵盖粉岭华明商场、华心商场和雍盛商场,以及屯门区爱定商场的食肆,预计每周能收集及处理20公斤餐前厨余。第二阶段为期10个月,每周餐前厨余处理量将会提升至60公斤,预计每年可处理约3.1公吨(相等于3100公斤)餐前厨余,以及生产最少500公斤鱼农作物,回馈社区。

黑水虻厨余处理设施使用物联网技术,能提升处理设施的运作效率
岭大科学教研组主任及副教授(校长卓越青年学者)王沛欣教授表示,政府鼓励市民用餐时减少剩食,但餐前厨余,例如在食物准备过程中被弃置的瓜、果皮,枯萎的蔬菜,以及切割肉类的余料等「有机废物」,以往则较少人关注。
王教授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以自然为本的方法,按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的原则,以低廉成本设计出黑水虻技术和鱼菜共生系统的『双循环』。黑水虻幼虫食量惊人,每日可摄取相当于自身体重一倍甚至更多的有机物,将厨余的剩余营养价值升级转化为高蛋白质及营养元素;幼虫经烘乾处理后能制成鱼粮,供应给水产养殖的鱼类;鱼类的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化为水耕植物可吸收的养分,促进生长;而植物则协助过滤水质,为鱼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形成『循环经济』。」
海塑基金会行政总监邝浩然先生表示,希望透过这次社区模式的运作,为香港带来参考示范,加强可持续废料管理的发展。他表示:「我们自2021年已与岭大合作『虫来唔嘥嘢』计划,收集学生宿舍及饭堂的厨余,以喂饲黑水虻幼虫,发现对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极大潜能。我们希望继续加强商、民、学三方协作,从有机废物源头著手回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物,为环保出一份力,推动香港的可持续有机废物管理及知识转移。」
择善基金会行政总监苏梅玲女士表示:「很多已发展社会的主流观念是『经济增长愈高愈好』,但在追求增长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代价却鲜有人关注。香港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之地,除了靠长远有效的政策回应迫切的环境问题,还需要改变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我们希望借此计划,以创新、自然为本的方法,原区处理有机厨余,启发更多持份者跳出框架,发挥科学精神,以达至更大的协同效应,推动香港零废弃的策略。」
基汇资本可持续发展总监、民坊代表何婉琳女士表示:「我们正营运29个屋邨物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次计划利用了黑水虻厨余再生系统,处理部分商场食肆的餐前厨余是一个创新的尝试,我们期待试行计划取得正面成果,也希望未来能够探索扩展计划的机会,将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理念推广至我们其他物业,并整合更多先进技术,与社区更多伙伴协作,也诚邀公众响应计划,在家减少餐前厨余浪费。」

左起:择善基金会行政总监苏梅玲女士;海塑基金会行政总监邝浩然先生;
基汇资本可持续发展总监、民坊代表何婉琳女士;
岭大科学教研组主任及副教授(校长卓越青年学者)王沛欣教授
岭大将会利用该厨余处理设施作为教育平台,于暑假期间在屯门爱定商场举行教育推广活动,提升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并让学生参与厨余处理与黑水虻生态系统的示范学习。在研究层面,岭大将评估社区参与「循环经济」的策略,包括分析社会文化与行为因素对公众参与的影响,进行案例研究,提供数据驱动的政策建议,以及研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城市循环经济中的应用,包括监测成效及制定类似方案解决其他社会问题,促进业界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黑水虻
黑水虻是一种源于南美洲的物种,遍布世界各地,在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温带气候地区中出没。黑水虻不会咬人或叮人,可以消化几乎所有有机废物,非常适合处理厨余或农业废料。根据岭大『虫来唔嘥嘢』计划的研究数据发现,过去两年大学共收集了约400公斤厨余,经黑水虻处理后所得的有机肥料,供提倡绿色校园的义工团体「岭南彩园」使用于培植校内的有机蔬果及植物。
有兴趣预约免费参观的团体,请联系:岭大科学教研组:scienceunit@ln.edu.hk,或海塑基金会:General@aplasticocean.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