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文港
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公布前两星期,笔者有意就如何促进政府善用资源,以及为本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大家一起集思广益。
土地及印花税是主要收入,要设法恢复
一直以来,政府有5项主要收入来源,分别是利得税、地价收入、印花税、薪俸税,以及投资收入;最近两个财政年度,与楼市息息相关的地价收入和印花税,均呈现较大幅度下跌的现象。数据显示,去年的地价收入为大约196亿元,相较2022至23财政年度(即大约700亿元)下跌了72%,如果以2021至22财政年度数据(即大约1,430亿元)相比,更加下跌了86%;至于印花税,亦由2021至22年度近1,000亿元,下调至去年的不足500亿元,下跌了足足一半。1
以上情况不单止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更触发连锁的负面财富效应,例如建筑业工人开工不足、银行贷款安排收紧,以至是打撃市民消费信心等。若然本港楼市以现时水平继续下行的话,将无可避免成为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有一些坊间声音认为,政府可借此机会摆脱对卖地收入的依赖,但笔者既不敢苟同,亦认为这是“知易行难”,未能与本港的税制结构和实际情况相适应。须知道,笔者刚才提到,本港每年卖地收入高峰曾超过1,000亿元,假设连同房地产相关行业产值、印花税,以及周边收入,肯定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笔者认为,政府想要填补这个财政收入的“窟窿”的话,恐怕要在税制结构上作出大幅改动,否则只会被迫“左削右减”,最终牺牲教育、福利,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削弱了本港的发展动力和市民的幸福感,实在是得不偿失。
因此,在短中期而言,政府仍须多管齐下“稳住楼市”,并主要将房策由“防止过热”扭转为“防止过冷”。
笔者建议,政府可考虑调低新资本投资入境计划中,对购买私人住宅的门槛要求,从5,000万元或以上的住宅单位,放宽至2,500万元或以上。这做法既不会影响绝大多数的中产人士,而且对本港中高价住宅单位,将起着更直接的刺激作用。
此外,可研究允许提取强积金作为首置上车的首期安排,但前提是以扶持基层市民和青年“上车”为主,例如只可用作购入不超过500万元楼价的单位,或者购买一手或二手居屋,以此吸引更多潜在买家“入市”,从而为政府增加印花税收入。
还有,在未来推地的时候,政府亦不妨拨出一定比例给予市场,用作兴建学生宿舍,或者鼓励私立办学团体兴建寄宿型的国际学校或者私立中小学,不但可以填补本港过往在这方面的空缺,回应近年来外来人才的需求,亦有助政府在卖地方面收取更好的成绩。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最后,针对近日社会热烈讨论的教育开支问题,笔者亦想强调一点看法。
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而非单纯“开支”,我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与其不断强调“节流”、“缩减”,我们不如尝试聚焦于“开源”一环,“做大个饼”,充实本港教育服务的体量。
以2022至23学年计算,8所资助大学(“八大”)录取非本地生修读本科课程,每年合共可以带来21亿元的学费收入,如果计及2024至25学年起学费增幅及非本地生增长,数字一定会更高;同时,“八大”所开设的TPG课程,每年可以带来90亿元的学费收入。笔者预计,未来2至3年开始,“八大”每年的非本地生学费总收入可达150亿元,数字相当可观。
笔者建议,当局协同“八大”共建“留学香港”基金,将未来属于非本地生及自资课程收入的150亿元当中,由“八大”每年各自按比例拨出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即约50至75亿元的起始资金,投放到“留学香港”基金,由教育局统一管理,并发展成为“留学香港”办公室,以招收更多非本地生来港就学,并将有关金额用作发展包括北都大学教育城在内的“留学香港”基建,为“八大”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困难只是短暂,我们只要保持信心,就能克服困难,迈向光明前景!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