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届东京奥运,美国以113面奖牌居首,中国仅以一面金牌之差成为第二。奥运奖牌战一直以来都是大国之争,近几年已变成中、美、俄等国之间的博弈。体育本身是一门超大产业,根据国际市场分析公司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报告,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导致2020年的全球体育产业市值下滑,与2019年相比下跌了15.4%,但仍然维持在1,400亿美元之高位,并预测2025及2030年的全球市值将会分别地高达6,000亿及8,000亿美元,极具潜质。体育产业的收入主要来自「观赏性运动」(Spectator Sports)及「参与性运动」(Participant Sports),而奥运会比赛项目(例如足球、田径等)属于前者。一项营利运动之首要条件是能吸引观众,而且愈多愈好,具吸引力的运动比赛自然能够招徕大量赞助资金、广告收入、商品销售等。因此,各国努力争夺奖牌的目的,除了「宏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亦是为了赚钱。奥运奖牌无疑是吸睛的,得奖者令人羡慕,这些因素有助推动奥运的可观性和收入,所以各国不惜大洒金钱,积极培训杰出运动员,争取参加奥运并夺得奖牌,借此推动自身体育产业。关注不多削收入 影响培训配套紧接奥运的残奥会亦已圆满结束。中国对残奥同样非常重视,共获得207面奖牌,在奖牌榜上名列榜首,金牌数目更比第三位的美国多一倍。今届东京残奥一共有539项比赛,产生不少于1,617面奖牌,由来自161个国家或地区共4,537名运动员竞争;而奥运则有11,656个来自205个国家或地区的运动员参与339项比赛,争夺不少于1,017面奖牌。两者相比之下,残奥运动员夺奖的机会略胜一筹,可是赞助商、商品公司、广告公司甚至一般观众对残奥兴趣不大,残疾人体育界的收入亦因而相对较少,影响残疾运动员的培训及配套,这是可悲的事。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运动员是十分值得社会支持的。从电视中看到,特别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京残奥运动员,包括用口持球拍的埃及残奥乒乓球选手哈马窦(Ibrahim Hamadtou)怀着「永不言休」的毅力勇战到底;英国17岁游泳小将查莉斯(Ellie Challis),双手只有上臂、下半身只有臀部及很小部分大腿,首度出战残奥便力压同组所有对手,以首名完成赛事;失去左腿的香港轮椅羽毛球运动员陈浩源夺得铜牌,这些令人动容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每一位的表现不单令残疾人士赞叹,亦令全世界普罗大众为之振奋。无奈在商言商,在残奥较少人关注的情况下,奖牌的吸金能力远低于奥运,若然大家比较一下多少家电视台播放两者的赛事,便不难想像关注度是如何悬殊。港府应增津贴 看齐健全运动员据报道,本港残疾运动员的资助额低于健全运动员,例如残疾运动项目的精英资助评核准则是根据过去两年成绩作考虑,由每月资助3,240至27,000港元不等,而精英训练资助评核准则是每月4,200至41,030元左右。由于今届港队拿下5面奖牌,比上届少,业界估计以这成绩作参考残疾运动员明年的资助可能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残疾运动员不单夺奖为港争光,他们也是残疾人士的偶像,为残疾人士带来希望和正能量,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及各界应当给予支持。笔者但愿业界的估计不会实现,希望更多市民关注他们,从而吸引更多赞助商,亦希望政府可以增加残疾运动员的津贴,与健全运动员看齐。▲ 残疾运动员不单夺奖为港争光,也为残疾人士带来希望和正能量。图为港队轮椅羽毛球运动员陈浩源于残奥夺得铜牌。(路透社资料图片)撰文 : 黄锦辉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栏名 : 评论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