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黄锦辉
特首林郑月娥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以「新局面、新机遇」为导向,聚焦香港未来、经济发展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定下打造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明确目标。因此,今年《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措施,建议加大力度推行相关配套建设,为促进落实目标而修桥筑路,对香港创科发展非常关键。
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施政报告》有两大特点。特首指出,这份报告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因此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例如「十四五规划」)是《施政报告》的重要考虑。
另外,《施政报告》是一份区域发展规划,建议发展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并透过都会区促成「国际创科中心」建设及加快深港创科融合。北部都会区主要目的是实施市区去中心化,纾缓香港多年来市区人口稠密的问题,就此政府估计未来将会有二百多万人聚居于区内。
「基建运输先行」是建筑学界针对新城市规划常用的策略。特首重申政府亦以「基建运输先行」方法去发展北部都会区。笔者非常赞同,认为这做法不但有助区内经济和民生发展,也有助促进大湾区「国际创科中心」建设。都会区内计画兴建五条铁路线,当中三条更伸延至深圳,包括连接洪水桥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以便利香港专业人士来往前海投入现代服务产业;和经落马洲河套区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的延伸北环线,以方便深圳专业人士来往港深创科园工作,达至港深人流互通。
《施政报告》提出「双城三圈」的崭新概念,「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以及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从创科产业宏观布局看,「双城」存在相同的产业合作空间,港深双方可以强强联手,达至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举例,香港西面连接深圳前海,可集中发展以先进现代服务产业为主的数字化经济;中部包括落马洲河套区,可发展生命及医疗科技产业;而东面则主攻环保、保育、绿色旅游等产业。
为配合深圳河以北占地超过的深圳河以北「深港科创园」之工作,《施政报告》建议于新田落马洲增加一百五十公顷创科用地,兴建「新田科技城」。「新田科技城」、河套「港深创科园」及「深港科创园」,合共五百四十公顷,构建成为更具规模的创科产业区。实际上,香港创科经济圈并非局限于新界北部,《报告》亦指政府支持以「国际金融中心」为经济主轴的维港都会区,并会扩大该区至包括「明日大屿愿景」的交椅洲人工岛。这两个位处香港南北的都会区将可以并驾齐驱,互相辉映,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特首指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同时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为基础,将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前景谋定新方略。由此可见,多项《施政报告》中所建议的措施难以在今届政府落实,极其量只可以起动相关的策划工作而已。例如,政府估计北部都会区建设需要二十年才竣工,其中单是洪水桥连接深圳前海也需要七年之久。所谓「远水不能救近火」,香港创科发展绝对不容停下来,笔者建议政府可先摘下《施政报告》中的「低垂果实」(措施)。报告内重点提及政府推动「再工业化」的决心,显然是瞄准香港短中长期创科产业发展而设的。政府希望透过北部都会区的扩大创科用地,更多研究成果、创科产品会在香港进行智能生产。再者,为尽力落实再工业化政策,特首更建议扩大现有「创科局」的职能,加入工业元素,把它重组为「创科及工业局」。笔者认为这是明智之举。
今次《施政报告》非常具前瞻性,各项建议考虑非常全面,为香港的创科发展,特别是为建设大湾区「国际创科中心」绘制了一份长远及具建设性的发展蓝图,因此大家无必要把事情政治化。
香港中文大学副院长(外务)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
黄锦辉教授
来源:星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