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黄锦辉
人才是创科发展的动力,近年特区政府除了在引进创科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资源之外,在本地创科人才培训方面亦不遗余力。适逢本港的中学将设立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加入国民教育章节,笔者认为课程除了透过中国历史、文化、时事等议题引导学生了解国家之外,也不妨考虑加入更多中国科技元素,让学生认识国家的先进科技及它所创造的成就,增加他们对投身发展科创产业的兴趣和动力。
特首林郑月娥于11月2日出席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成立三周年庆典暨2021年科创大讲堂启动仪式。在开幕致辞中,她概述了特区政府在创新及科技的发展和投资,指出培养人才、发展STEM教育,对香港创科产业的重要性,重申国家对香港创科发展的重视及支持。
积极开拓创新氛围
她引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去年9月11日出席科学家座谈会中的一席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她说:「民族自豪感与国家科技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国家取得科技发展的成就,让国人感到自豪;而正正因为对国家的自豪感,令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愿意投身科技事业,希望推动国家的发展,报效祖国。因此,我们在推动STEM教育的同时,不会忽略国民教育,会致力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宪法》、基本法以及香港国安法的认识,建立他们正面的价值观,未来成为负责任、对社会和国家有承担的公民。」
要达至以上目标,特区政府与内地机构合作,今年年中在香港举办了多个「时代精神耀香江」品牌系列活动,包括6月的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安排国家杰出航天科学家访港与学生交流;9月有关中国空间站系统建设的座谈会,由香港学生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与在轨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天地对话;以及10月的「大国建造」主题展覧,展示了中国建筑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再者,是次2021年科创大讲堂活动,STEM教育联盟将安排一系列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中国科学院专家来港,向香港师生分享国家的科研成就和创科的最新发展,课题包括航天、探月、深海探索、地球物理、量子科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眼界。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帮助学校推动STEM教育,鼓励学生日后于科技范围发展,贡献国家和社会。
人才是创科发展的动力,近年特区政府除了在引进创科人才方面大洒金钱之外,在本地创科人才培训方面亦不遗余力。政府深知创科人才培训要从小做起,所以一直以来大力推动中、小学STEM教育。2015年的施政报告首次提出推广STEM 教育,之后政府持续地推出不同的STEM相关政策。例如,教育局于2016年发表以《推动 STEM 教育--发挥创意潜能》为主题的方向性报告,建议采取「学校为本」政策推行 STEM 教育。不少学校因此而陆续引入STEM课程和活动,以及提升相关的资源。
要多接触内地科技
为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STEM素养,政府于2019年拨款5亿元推出「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划,向每所资助中学3年间提供100万元,让它们自行购置所需的IT设备和专业服务,以及举办更多相关的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大数据等(简称ABCD技术)崭新IT的认识。由于中学对计划反应热烈,因此政府于2021年「加码」,另外拨款2亿多元把计划延伸至小学,在未来3年向每所资助小学提供最高40万元资助,推动「奇趣IT识多啲」计划,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小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认识及动手能力。
虽然计划推出至今反应热烈,但参与的学校大部分都会跟随本地IT市场的潮流,偏向采用微软、谷歌、苹果、IBM、亚马逊、三星等外国硬件及软件科技。这现象无疑会窒碍香港热爱IT的年轻人往大湾区发展的意欲,对香港市场拓展助益不大。内地普遍使用的科技(例如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产品)在香港学校的使用率偏低。在缺乏生意诱因之下,内地科技公司减少投资香港科技教育市场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他们不宜太短视,应该把生意目光放长远一点,瞄准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目标,透过科创建设促进香港融入大湾区,过程中必然会为公司带来不少商机。
适逢本地中学将设立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加入国民教育章节,笔者认为局方除了透过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时事等议题教导学生了解国家之外,也不妨考虑加入更多中国科技元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国家的先进科技及它所创造的成就,增加他们投身发展科创产业的兴趣和动力。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