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学对计划反应热烈,因此政府于今年「加码」,另外拨款两亿多元把计划延伸至小学,在未来三年向每所资助小学提供最高四十万元资助,推动「奇趣IT识多啲」计划,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小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认识及动手能力。笔者有幸被政府委任为这两个计划的评审委员会主席,希望借此能为香港创科人才培训略尽绵力。
在新冠疫情期间,学校的课程未能全部面授,因此不少老师利用STEM实施网上教学。笔者近期访问过多所中小学,了解它们在STEM教学的发展,访问中观察到「智慧城市」应用是学校常用的STEM场境。例如,学生学习如何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进行温室蔬菜种植、家居宠物饲养等任务。STEM应用在这些以科学为本的场境,显然能大派用场,学生从中可认识到STEM的实用性,可提升他们对修读理工科的兴趣。
另外,有老师将STEM应用于艺术科,推行STEAM教育。例如,学校推出「数码音乐」班,让学生可以在家中网上学习演奏不同乐器,然后集合一班学生乐器进行羣体合奏。这类型的STEAM跨学科活动甚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不少资讯科技专家亦十分支持,鼓励老师于疫情后仍然持续网上教学方法。他们认为这做法可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技能,既方便亦有效。
然而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虽然笔者对音乐认识不深,但也知道学弹钢琴单靠学习乐谱、乐理等是远远不足够的,在现实中,学生按琴键时的触觉、力度和速度、弹琴时的心情和状态、与其他乐手合奏时的配合等,对学生的表现都有很大影响,但这在一般的STEM音乐教学系统中难以准确地模仿。
除了音乐之外,STEM与体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老师采用扩增实境(AR)和虚拟实境(VR)等数码技术构造运动场境来上体育课,例如教学生打网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但这些球类运动与音乐一样,需要实体面授,因在普通的STEM教学软件之下,学生无法准确地感受到球拍在打球或接球时因球的不同角度及力度、球手持拍的姿势等的反应。不过,虽然以AR和VR教学生打球及其他类似运动成效不彰,但利用AI及大数据技术去分析球员在打球时的表现,然后进行精准的姿势矫正和改良,却是职业运动教练常用的「体育科技」方法,学校在STEM体育课程中是适宜使用的。
概括而言,老师切忌「为STEM而STEM」,大部分非理科范畴学科例如音乐教育、体育等,需要学生的实际体验,因此面授很重要,例如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学习使用乐器、球拍等是不可或缺的步骤,非数码模拟方法所能取代的。因此,中小学老师在推行跨学科STEM教育时,不容掉以轻心,必须仔细考虑所配搭学科的性质及实际需求,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然的话,不当的课程设计反而会窒碍学生的学习进度,弄巧反拙,香港创科人才培养便会大受影响。
来源:星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