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黄锦辉
「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的应用近期在数码化市场脍炙人口,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超成功案例,非美国数码艺术家Bepple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莫属。这作品于今年三月的拍卖中,利用NFT模式以约六千九百万美元出售,震撼全球。
随着Bepple的成功,不少香港机构亦不约而同推出NFT数码艺术作品,例如有中文大学校友组织于十一月八至十一日举办首个NFT卖物筹款活动,采用碎片化销售模式,出售一幅由一百张校园照片合拼而成、具有中文大学代表性的地标数码图像。这活动建基于NFT,每一片独特图格均是一个不可取代、不可分割的「非同质化代币」。其实,这做法与中大一般的实体筹款活动的目标类同,例如几年前中大推出卖树命名计划,而今次利用NFT技术为中大筹款的活动,增添了不少创科元素。
简单而言,在功能上NFT中的「代币」是一张数码证书。透过「区块链」技术,每个「代币」都是独一无二,而且与数码艺术作品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它能证实作品的唯一性,同时亦能证实买家对作品的拥有权。在「非同质化」特性方面,NFT经常与虚拟货币相提并论。例如,一个比特币可以与另一个同质的比特币互换(即类似甲的一元与乙的同价一元交换),但每个NFT代币却是无双的,不可能同质交换。同样地,每一件数码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性,所以对应它的「代币」也难以进行同质交换。
NFT有三大创新点,驱动数码艺术产业发展:
一、从商业角度看,它引发了全球数码艺术界的颠覆性创新。数码艺术作品是透过资讯科技开发或经过加工处理的艺术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像、影像、文字、音讯等作品。然而,由于业界过往无法保障作家对自己数码艺术作品的拥有权,以及作品的原创性,此产业发展一直缓慢,无市无价,例如Bepple作品在NFT之前的售价,一般只是数百美元而已。
二、过去一年,「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不少艺术作品都难以出售,国际拍卖大行在NFT出台之前均束手无策。因此,艺术产业界在疫情困境之中遇上NFT,犹如久旱逢甘露,生意之门得以重启。
三、「区块链」应用是金融科技业界的烫手山芋,而不少业外人士都会与虚拟货币拉上关系。不过有学者认为虚拟货币是金融炒卖工具,风险极高。其中一个问题是其币值的浮动和不确定性。为了达至「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设计是要脱离中央银行体制,因此其本位并没有任何实质依托,不是「金本位」,亦非其他国际货币。然而,NFT所支撑的「代币」(如数码艺术品)理论上是有实体价值的。尽管用家可以抄卖「代弊」,但它还是有自己之基本底价(例如中大图格是六千六百八十八港元一张)。所以,NFT更能凸显「区块链」的优点,消除用家对它只是为投机炒卖而设的误解。
近期,「元宇宙」的概念在全球舖天盖地,Roblox、Meta、微软、腾讯等国际创科巨擘均计划大力发展,「元宇宙」将会创造人类未来的虚拟世界。在这世界中,数码艺术作品交易将会大行其道,而NFT必然会大派用场。
香港中文大学副院长(外务)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
黄锦辉教授
来源:星岛日报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