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黄锦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政府锐意打造香港成为「国际创新及科技中心」,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前海扩区将为香港创科产业带来无限商机。人才是发展创科的关键因素,然而本地创科人才不足是香港多年的问题,是创科发展的障碍。虽然政府对纾缓人才问题毫不吝啬,慷慨推出多项计划引入全球创科人才,可是「引进来」的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长远而言香港需要出产自己的精英。
人才培训从小做起,政府深知中小学STEM教育是创科人才问题的治本良方。2015年《施政报告》首次提出推广STEM教育,之后政府持续推出不同政策大力推动,例如教育局于2016年发表以《推动STEM教育--发挥创意潜能》为主题的方向性报告,向中小学推广STEM教育,并建议采取「学校为本」的政策推行,不少学校因此而陆续引入STEM课程,以及提升相关资源。虽然如此,相关进展却颇为缓慢,理由是香港教育多年来仍难以摆脱不太健康的「考试文化」。
在现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制度下,是以4个必修「核心科目」--即中、英、数及通识(现改为「公社科」),来决定学生是否达到入读大学门槛,当中只有数学一科与STEM教育略为相关,可见DSE很难有效地发掘学生STEM的潜能。
港「重商轻理」 学生不选理工学科
在DSE非核心科目方面,且看教育局公布的《2020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统计概览》。2020年DSE日校考生44,521人,可是参与科技及工程相关科目考试的考生并不多,例如「资讯及通讯科技」科(ICT)的学生有5,262人、「设计与应用科技」科(DAT)的考生更只得512人;相比之下,参与商务相关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明显较多,例如经济科11,662人、「企业、会计及财务概论」科(BAFS)9,944人。这些数字反映出香港持续多年「重商轻理」的不均教育文化,导致大多DSE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不愿意在大学修读理工学科。
为提升中学生的STEM素养,政府于2019年拨款5亿元推出「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划,向每所资助中学3年提供100万元,让它们自行购置所需的IT设备和专业服务,以及举办更多相关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大数据等(合称「ABCD」技术)的认识。
由于中学对计划反应热烈,因此政府今年进一步拨款两亿多元,把计划延伸至小学,在未来3年向每所资助小学提供最高40万元资助,推动「奇趣IT识多啲」计划,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小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认识及动手能力。
三管齐下育才 须加强教师培训
另一方面,教育局最近进一步推出「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将于2022至2023学年开始实行,提供入读大学的机会予在个别学科或范畴具有特殊才华及兴趣之中六学生,他们将不受DSE成绩影响,可获大学直接录取,每间学校最多可以推荐两名学生。全港现时约有500间中学,因此保守估计约共1,000名学生可从中受惠,当中必然包括在创科表现出色的学生。
笔者相信「IT创新实验室」及「奇趣IT识多啲」,再加上「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必然可以吸引更多具STEM才华的学生修读与创科相关的学科,香港创科人才不足的问题将可以获得纾缓。
要有效落实这些计划,学校须与自身的「重点学习领域」(Key Learning Area)配合,才可令学生学以致用,唯一般中学老师对STEM认识有限,难以善用这些政府资助平台。有见及此,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加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他们对STEM学习活动的设计、教件的运用、软硬件各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可以春风化雨、作育英才,做好本地STEM教育,为香港「国际创科中心」打好基础。
▲ 本地创科人才不足是香港多年的问题,而中小学STEM教育是创科人才问题的治本良方。(资料图片)
撰文 :黄锦辉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