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18日《法治日报》报道,近期,“外国山海经”“AI山海经”等AI魔改(指利用AI技术对原作品进行大幅或颠覆性改编的行为)内容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甚至渗透到低龄群体中。与此同时,包含血腥暴力、恶搞低俗内容的“邪典动画”也借助AI技术卷土重来。部分经AI魔改后的内容还被制作成商品,在电商平台销量不俗。
小学生口中念念有词的“通通通通撒呼啦”“哩哩哩辣力辣”,实则是AI生成的“木棒人”“仙人掌象”等怪异形象的名字。这些将毫不相干的元素强行拼接的产物,被孩子们称为“外国山海经”,是他们之间的“社交密码”。“外国山海经”走红的背后,“AI魔改”现象日益凸显。一段时间以来,从篡改影视经典到恶搞历史人物,AI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滥用,对公众尤其是处于三观养成阶段的未成年人构成误导。
AI魔改内容之所以能批量产生并迅速蔓延,有多重原因。从技术层面看,一些AI工具几乎没有使用门槛,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指令就能生成图片和视频;从传播机制看,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形成了“点击—推送—沉迷”的闭环,孩子们一旦接触这类内容,就会被持续推送同类信息;从心理需求看,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较为叛逆、喜欢质疑,AI魔改内容满足了他们低风险反抗的心理需求,容易成为其宣泄情绪的出口。然而,长期接触这些“群魔乱舞”的内容,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还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认知,无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遏制这股歪风,网信、市场监管、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启动联合治理,明确甄别定性的标准,聚焦利用AI技术生成暴力、色情、低俗等内容以及对经典文化作品进行恶意歪曲和污名化改编等操作,拉出负面清单,划出清晰红线。网络平台不能只顾流量而罔顾社会责任,而是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升级“未成年人保护”模式,优化流量分配机制,让更多温暖的、优美的、经典的内容进入孩子们的眼帘。家庭和学校也要及时引起重视,多关注孩子们的网络行为,帮助他们提升媒介素养,提升对AI生成信息的辨识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AI作为新兴技术,理应成为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污染孩子精神世界的“帮凶”。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拧紧责任发条,才能让AI技术以正确的方式打开,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