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雷鼎鸣
中美激烈的竞争,是未来一、二十年世界的主旋律。谁胜谁负,主要看两国的国力,而国力的基础,除了人民的素质外,便是工业力量及科技。
这两者近年的变化,十分夸张,澳洲智库ASPI追踪了全球64项关键性科技,发现在2003至2007年,美国在60项一马当先,中国领先的只有3项,但到了2018至2022年,中国带领全球的增至57项,剩下给美国的只得7项。至于制造业的总产值,2023年,中国占全球35%,美国仅占12%。
中国藉先进制造业 AI应用抛离美
美国对此态势显然心焦如焚,但如何翻盘,她寄望的便是靠人工智能(AI)的微弱领先,但这也毫不可靠,因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却抛离美国几条街,为何如此?原因在于中国有非常先进的制造业,甚么都造得出来,人工智能在新产品中有着最广阔的试验基地。看看今天中国机器人灵活度比短短几个月前的分别,便知进步之快。
美国当然希望能把落后追回来,近月的动作竟然是加大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例如对英特尔以折扣价89亿美元入股拥有10%,并主张政府在战略性产业的董事会拥有否决权。在过去9个月,美国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注入1,500亿美元。至于狂征关税,以为可保护某些行业,则已是诉诸行动好几年了。这些举措,与美国一直声称奉行的资本主义大异其趣,亦有人说她是在学习中国,却是牛头对不着马嘴。这里的基础性问题是,她是否在推动一套“产业政策”。
何谓产业政策?有时这也被称为工业政策。它的含义颇有混乱之处,我认为应将其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主流经济学家大多反对产业政策,但这是指狭义的,政府若依靠各种补贴或保护政策去扶持一些它特定选出的行业或企业,多半会失败,并会扭曲市场,浪费资源。这倒不是说多花了钱在某些行业上,它一定会变得更糟,而是说政府选择要补助的行业时,有大概率会选错。政府行事的准则不是看资源是否错置,而是哪一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力更大。主流经济学家从大量个案中找到的失败例子多不胜数,成功的则较少见。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产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角色。政府在投资教育、科研,在外国政府欺负本国企业时,能据理力争等等,皆可能对本国产业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这些政策并不在狭义产业政策之内,我认为应视为广义的发展方略,这些没甚么好反对的。
京力拓教育科研 增产业灵活度
不能说中国没有狭义的产业政策,但近年她选择出来去扶持的,选得很不错,发展十分兴盛,没有传统狭义产业政策所出现的毛病。原因何在?
第一,美国帮了大忙,美国多方面卡中国脖子,这意味着中国若不大力发展一些被卡的行业,中国不少产业生存都有问题,美国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第二,中国的产业政策并非单纯选择项目去扶持,而是营造环境让一些企业进行企业间的剧烈竞争,并从竞争过程中淘汰掉效率不高的企业,又使到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企业能锻练出极高超的效率。电动汽车厂最高峰时有数百家,现时淘汰剩下数十家,也许将来会只剩下几家极强悍的。狭义产业政策会引发企业依赖政府,没能力训练企业。
第三,从30年前开始,中国投资在教育及科研的资源大幅增加,这使得过去没办法生产的商品现在变得可行,大大增加产业政策的灵活度。这些都是中国成功的原因。
美加关税出口管制 贸赤屡破顶
美国较少推行狭义的产业政策,客观地看,美国的成绩其实不错。美国在市场力量而非政府力量引领下,出现过苹果、英伟达、亚马逊、脸书、微软等等大企,它们都是私营的,在政府没有顾及它们时,便已充满活力,成就非凡。矽谷的天使基金一样有参加选择优秀项目,总体成绩不错,矽谷的经验常被各国模仿学习。
这对美国及世界并非是坏事,各国按自己的比较优势各自分工并互通有无,中国乐意买美国高端的芯片,美国则输入中国制造业产品,可相安无事,有利和平。
可惜美国政府此时却犯上两大错误,打破平衡。第一是误以为美国每年近万亿美元贸易赤字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剥削了美国,所以要大加关税,殊不知贸赤的来源是美国的内需大于其生产,要靠外地产品接济。光是美国政府一年的赤字便达1.8万亿美元,若它不是这么花霍,削掉赤字的一半,已足可让贸易赤字消失于无形。第二个错误是把美国的部分出口武器化,若别国不听她的,便不肯卖这些产品。禁运对全球生产供应链打击甚大,美国以为可迫使别国屈服。但这两个错误加起来却足可打破各国之间的互信,中国也不敢再信任美国,惟有自力更生,咬着牙关,自己向更高端的产业迈进。
美国的财政赤字及贸易赤字仍在不断创新高,但此种困扰,并非其市场经济体制所导致,反而是政府的错误及政客的傲慢所造成。美国政府近日介入私企,是资本主义的礼崩乐坏,反映其政客并不明白自己错在何处。至于中国,则因美国的威胁而看清产业发展路向,资源用对了地方,加上多年对教育及科技投资而厚积了实力,制造业的蓬勃是压不住了。若无“川建国”同志的助力,中国未必有此成绩。
【知识库】中国有何电动车产业政策?
•早期(2009至2020年):大量补贴购车、减免税收,推动消费者采用电动车。
•“十城千辆计划”与“双积分政策”要求车企提升新能源车比例。
•中期(2021至2025年):补贴逐步退坡,转向支持充电桩、电池回收、智能网联等基础设施。
•强调技术突破,如固态电池、智能驾驶。
•最新趋势(2026至2030年规划):电动车已被视为成熟产业,不再列为战略性产业,补贴淡出。
•政府将由市场力量决定车企存亡,避免产能过剩。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