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阁将于2025年11月3日至2026年1月31日举办“生生不息”─朱达诚、黄孝逵、王秋童、沈平特展。今次特展集结朱达诚、黄孝逵、王秋童、沈平四位香港艺坛好友一同展出,共呈现 55 件不同媒材作品。


紫云阁董事杜煦龄表示,此次展览是紫云阁正式营运策划的第一个特展,很荣幸邀请到香港艺坛具代表性的四位艺术家参展,他们年龄约八旬上下,却依然以旺盛的创作力回应对艺术的热爱,也借此特展向艺术家们创作的精神致敬。他们不仅在创作主题、媒材与技法上,他们勇于挑战与突破;无论是平面的绘画,或是立体的雕塑,作品始终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这份永不止息的创作热情,使艺术化为持续流动的生命力量。

此次展览不仅是东西方绘画与雕塑的对话,更见证了艺术家生命的韧性。他们历经岁月淬炼,克服身体病痛与体能的限制,迸发出一件件经典之作。借由展览,我们看见“生生不息”的真正意涵——艺术从不因岁月而停歇,反而在时间的沉淀中更显厚重与鲜活;同时也向观众传达,艺术能穿越时空与身体界线,传递安抚心灵的力量。

朱达诚,此次展出他最擅长的名人雕塑、草书雕塑以及焦墨画作。他的名人雕塑,对象多是对社会有贡献或是出色的人物,在他眼中,它们并不是雕像那么简单,他会将雕塑对象当作“人”般看待。他的作品见于香港各区公共场所,例如香港中山公园的孙中山先生5米高全身铜像、香港文化博物馆的3.5米高李小龙全身像。在铸造雕塑时他投入自己的情感,为每件作品注入灵魂。他还创新拓展草书书法雕塑,将流畅的章草,由平面转为三维空间,书法铜雕,立体汉字融入空间,使得雕塑有崭新艺术语言。展览除了人像雕塑外,还有创作焦墨的人体画作,焦墨法作为一种中国画技法,完全采用纯墨而不借助于水之渗透作用来进行创作。一幅又一幅以焦墨绘画出的人体像,他多年累积而来的人体结构、张力,在巨型的画纸上一一呈现,展现其对人体的细腻观察力。
黄孝逵,在当代水墨艺术发展中,黄孝逵的创作脱颖而出,画作保留传统水墨的特质,但又蕴含著现代的审美和形式,也不被任何派别所限制,逐步发展出自己的绘画特色,使得水墨艺术表现与当代艺术结合,有成为香港水墨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及代表性的当代水墨艺术家。最擅长运用黑白虚实的笔墨,与光影及色彩质感的表达。运用水墨的特性表现大面积不同层次的浓墨以及留白之美,同时亦细琢出景观细致之处。年近八旬的他,此次作品《玉山古柏》,落款写著:“他承负著不断的摧残、欺凌、危害和侮辱。他痛苦愤怒。他没有屈服。他活著。他是战士。他是胜利者。”作品反映了黄孝逵对于创作的坚持与毅力,每日每日不停的思考;不间断的创作,对创作的热情总保持冲劲。《狮山横空》作品,则在气势磅礡的狮子山下弥漫著白雾,这里运用大量留白,带出“色即是空,空亦是色”的东方哲学,留下大面积想像和思考的空间。
王秋童,苦心钻研都市水墨,糅合了中西的绘画方法,采取了西方对空气、光影及色彩的描绘技巧,并留住中国水墨的点、刷、泼、破、渍的技法。构图上以多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表现都市的层次、多维空间,把都市时代的景观、人情、生态、环境各个方面描绘出来,却同时将中国画“重情韵、贵写意”的精神保留起来。他以香港建筑及风景为题,在捕捉都市繁华璀璨的景观外,展现出自身对本地的情怀与感受。运用淡墨逐次渲染、叠染后再铺陈色彩,以写意的表达方式通过线条、色彩、光晕和墨韵的交融,构成他的都市水墨画,也把个人对香港的感情流露于水墨的虚实中。创作上不断追求新的表现方式,此次展出“荷花系列”则是老师对于传统题材创新的表现方式,作品看出老师对于创作求新、求变化的创造力。
沈平,来香港定居四十年的沈平,擅长水彩、油画和水墨画,能把水彩画等西洋媒介融入于水墨之中,创造独特又具实验效果的水墨画风。香港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地方,所以他差不多行遍港九的大街小巷,去捕捉各方面的风土人情。沈平创作的目标是期望用自己的画笔画出历史的变迁,诉说香港人的生活点滴,让这些平凡感染每个看画的人都仿佛走进他画面的时代里。两年前因病右手无法执笔,面对病痛的考验,他没放弃对绘画的热衷,尝试改用左手作画,为了让左手能控制材料,他转换创作媒材,改用更浓艳的丙烯颜料(压克力颜料)表现。颜料和惯用手的改变,造就了他画风戏剧化的转变,从细腻柔和的笔触转向更简洁纯粹的点、线、面。两年间创作上百件作品,此次展出皆是最新创作。面对突如其来的身体状况,惯用的右手不再听使唤,对于写实画家来说是一考验,这没有难到他,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秉著对艺术的执著,竟用左手做到了!这正是“生生不息”展览的真正意涵。

展览日期
2025年11月3日至2026年1月31日
地点:紫云阁 PURPLE CLOUD CHAMBERS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 183 号中远大厦 33 楼 01-04 室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