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彭彦
在粤港澳大湾区辽阔的版图上,东莞市沙田镇地处“黄金内湾”,坐拥28公里黄金海岸线,站在“一小时经济圈”的枢纽节点,依托“双循环”战略支点定位,构建起以“湾区至美滨海港城”为蓝图的临港现代产业体系,这座临海城镇正蜕变为莞港合作新高地,上半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42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全市排名第6。
当经济数据勾勒出城市发展的硬实力时,沙田的软实力提升同样令人瞩目。近日,本刊记者走访“百千万工程”现场获悉,东莞沙田正以“城产人”新逻辑实现“人产城”逆袭——4.66公里滨江路生态长廊破茧成蝶,实现凤凰涅槃式蜕变,港口大道通过精雕细琢的微改造焕发新生,这种先筑巢后引凤“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升级,一直就隐匿在城乡品质提质增效中。
筑基提质:城乡品质跃阶而上
沙田镇“点线面”协同焕新城乡,打造“百千万工程”省级样板。在广东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战略背景下,沙田镇以“筑基提质”为总抓手,系统性推进城乡品质跃升,探索出一条“典型引领—全域联动—产城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作为省第三批典型镇,沙田镇以16个村(社区)、29条主干道环境提升方案为蓝本,统筹推进5个第三批典型村培育,同步实施滨江路、港口大道等标杆工程,构建起“点线面”协同的城乡焕新格局。
通过“以点带面、以线串珠”的立体化改造,沙田镇正逐步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兴、从环境优到产业强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鲜活样本。这一转型离不开交通基建领域的系统性突破,沙田通过“内联外通”战略破解发展瓶颈,为构建“城产人”共生格局奠定硬件基础。配合狮子洋通道、白沙南路、大湾区大学连接线等省市重大工程,重点升级沙田大道、轮渡路、明珠路等主干道,全年完成33公里主干道及12个村(社区)“三线”整治,实现“物流通道”向“品质廊道”的转型。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港口大道12.22公里示范段成为城市门户新名片,更以滨江路4.66公里碧道样板为标杆,通过17个空间节点改造实现“绿廊通透、慢行畅通”的更新效果,印证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城乡融合实践路径。
在典型示范与全域提升的双轮驱动下,沙田镇通过“六大行动”与“三线整治”等专项工程,将城乡品质跃升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方面,以阇西村等典型村培育为支点,辐射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分类分步推进16个村(社区)的村容村貌提升,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进”的转变。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直接赋能产业布局——港口大道与滨江路的改造不仅优化慢行系统与景观绿化,更串联起东莞港、综保区等核心产业区,推动物流运输效率提升与沿线风貌重塑。
这种“以路兴产、以产促城”的联动效应,使沙田在2025年上半年外贸总量稳居全市第二的亮眼成绩,印证城乡品质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反哺作用。滨江路、港口大道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更通过物流效率提升和营商环境改善,为制造业集聚发展奠定基础。
制造业强基:投资提速韧性彰显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沙田镇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当家”战略,将城乡建设的“软环境”转化为产业升级的“硬支撑”,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86亿元的背后,是城市功能完善带来的要素吸附力与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力。工业技改投资超12亿元、建筑业产值同比激增235%等数据,则直观体现从品质提升到制造业强基的动能传导路径。这一系列亮眼数据印证沙田产业升级与投资拉动的双重成效。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压舱石”作用在沙田镇的经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该镇通过企业服务专员机制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为巨正源、九丰等重点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助力富加宜连接器等企业依托供需平台拓展市场,形成“服务-扩产-订单”的良性循环。上半年数据显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7.94亿元,同比增长8.7%,15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效应显著。
投资引擎拉动增长,沙田实施全要素“保姆式服务”,推动密尔克卫、东莞湾区中学等16个项目动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建筑业成为新增长极,中铁大桥局、中建铁投、中虹建筑等龙头企业的入驻,推动产值实现235%的爆发式增长,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沙田还进一步完善立沙岛园区产业规划,聚焦高端电子化学产业招商,推动精细化工产业聚“链”成“群”。
韧性发展未来可期,沙田通过产业链协同与政策创新,有效应对复杂经济环境。下半年,随著技改深化与招商项目投产,其“制造业+建筑业”双轮驱动模式有望持续释放潜力,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莞港合作:200亿背后的新质生产力引擎
沙田从制造业强基到莞港合作新高地的跨越,正是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动能转换的生动实践。这一发展模式不仅强化制造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更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沙田样本”。依托东莞港、综保区等核心载体,沙田将制造业优势转化为开放合作新动能,推动莞港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在莞港合作新高地建设中,沙田镇全力支持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以下简称“空港中心”)先导区拓量提质,出口货值和货量分别同比增长214%和106%。虎门港综保区一线进出口总值约619.6亿元,增长15.3%,在全国综保区中排名第16位;全镇实现进出口总额957.18亿元,同比增长15.5%,总量稳居全市第二。
空港中心跃升从“百亿”到“双百亿”的加速度。截止2025年8月19日,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113%,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背后,是效率的几何级跃升,空港中心完成第一个100亿元历时493天,而在本年度,完成200亿元仅仅用时231天。这不仅刷新跨境物流的“东莞速度”,更充分彰显东莞高端制造业蓬勃的活力,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为代表的东莞制造,正通过空港中心这条“空中走廊”,不断助推东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核心圈层。

在市委市政府、黄埔海关及香港机场的大力支持下,空港中心2025年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生态圈扩容,香港三大货站(国泰货站、香港空运货站、亚洲空运中心)全面进驻,133家货代、26家航空公司构建起“一站式”跨境物流网络,形成“东莞制造+香港枢纽”的黄金组合。
二是物流效率再上新台阶。为满足香港机场的高效运作要求和空运管理模式,完成空港中心仓库场地一系列的升级改造。货物从到达空港中心至香港机场航班起飞压缩至14小时,并优化码头设施和作业流程,实现了双船同时作业,大幅提升货物装卸效率和周转速度。
三是包机航次显著加密。2025年累计处理包机超过160台,其中印度航线从一周三班增至一周四班,精准匹配RCEP市场需求,凸显东莞企业对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
四是跨境电商表现亮眼。占比超40%的跨境电商货物,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以“东莞智造”为内核的“全球买、全球卖”模式,正通过空港中心重塑国际贸易链路。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关务与物流协作的标杆项目,空港中心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成功打通“东莞—香港”跨境贸易快捷通道,更实现两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显著增强区域供应链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据了解,粤港两地正加速推进空港中心二期智慧物流园建设,届时年货物处理能力预计将超100万吨。随著高速货轮、智能闸口等项目逐步建设并应用,未来出口货物从入园到装机时间有望缩短至9小时,为“湾区制造”出海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境物流通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沙田的“逆袭”样本启示我们,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改造,而是通过生态、产业与人文的“三螺旋”协同,激发区域发展的乘数效应。这种“先宜居后宜业”的发展逻辑,正是破解“大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钥匙。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1月号)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