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国主义教育
《施政报告》提出多项具体措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设施建设,并致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程方面,将优化高中中国历史及历史科课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并于初小至高中四个学习阶段更新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将国家概况、总体国家安全观、《宪法》、“一国两制”、《香港基本法》与国家安全,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等内容融入各学科。此举旨在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并理解“一国两制”对香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除课程改革外,报告强调特区政府将与爱国团体紧密合作,通过全方位学习的理念,增加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机会,特别是组织香港学生前往内地参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会喜见教育局正逐步深化推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过上述政策措施仍存在若干局限。例如,在优化高中中国历史及历史课程后,选修相关科目的学生人数尚未普及,受惠学生范围有限。此外,新修订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虽建议各科加入相关元素,但各校在课程整合程度、教学实施质量及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透过重点视学进行检视,仍难以全面保证所有学校的教育成效。
在活动方面,虽然与社区团体合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并未确保所有学生均能平等参与。至于内地考察活动,虽有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并提升参访兴趣,然因缺乏教师在过程中的有效引导与辅助,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成效仍待提升。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因此,本会建议在课程设计、活动规划及社会参与各层面,优先加强校长及教师的培训工作,透过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国家的情怀,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爱国价值观。同时,教育局须严格把关教育质量,并强化内部公务员队伍推动相关工作的使命感,以促进局方与学校之间的协作成效。在推动学生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特区政府应优先与具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爱国团体合作,以确保资源投放的成效与可持续性。
二、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
本会欣见政府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透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加大录取非本地学生的比例。期望在试点计划顺利推行后,相关安排可扩展至资助学校。
在推广香港中学文凭试课程方面,本会认为政府可采取更积极措施。文凭试作为全球唯一以中文作答并获国际认可的考试,近年越来越多内地学生参加,由深圳、大湾区以至北京的公办学校均开办相关课程。家长愿意承担每年十五至二十万的学费让子女修读文凭试课程,反映该课程作为香港中学教育体系的核心,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内地开办的文凭试课程质素参差,学生多以自修生身份报考,学校缺乏监管与支援,难以建立家长对教育质素的信心。今年考评局已为内地提供文凭试课程的学校(包括获批为“与考学校”者)举办交流活动,并首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考场,属良好开端。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认受性,本会建议考评局参考国际文凭课程(IB),为提供文凭试课程的学校建立认证机制,并为教师提供培训,确保课程质素与标准获国际认可。只有获考评局认可的学校才可提供文凭试课程及保送学生应考,从而加强监管与支援,提升家长信心。
根据国家教育部数据,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创历史新高。若有百分之一考生转考文凭试,人数将达13万,远超目前约5万名考生规模。提升文凭试的国际认受性,关键在于扩大考生基础并确保课程质素。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学课程包括国际文凭课程(IB)、高级学术课程(AP)、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及剑桥国际考试(CIE)等。香港中学文凭课程具潜力成为其中一项优质选择,提供多元学科以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现正是推广香港教育品牌的良机,向国际社会展示香港中西荟萃的教育特色,并传播中华文化。
长远而言,考评局可参考英国剑桥大学将GCSE衍生成IGCSE的做法,推出国际版文凭试,融入跨文化元素与全球议题,增强课程的国际适用性。此外,可考虑将文凭试由每年一次增至两次,为全球考生提供更大便利,从而吸引更多考生报读。
香港教育界可把握适龄学生减少的契机,运用现有资源推动教育品牌化、产业化与国际化,面向东南亚、内地及全球招生,开拓教育市场。透过上述改进,文凭试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
三、完善教师注册机制
近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致力提升教育质素,强化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施政报告》提出完善教师注册机制,研究修订《教育条例》,引入执业证书制度与定期更新要求,以确保所有任教于香港学校的教师均为“适合及适当人选”。政策初衷在于提升教育质素与保障学生福祉,本会对此表示支持。香港教师素来专业尽责,本会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均符合相关要求。以下就相关方向提出具体建议。
释除业界疑虑:尽快公布细节与过渡安排
现行《教育条例》已赋予教育局权力处理教师注册事宜。教育局近年亦推出《教师专业操守指引》及培训要求,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操守标准。引入执业证书制度可视为现有机制的整合与延伸,教师无需过度忧虑。惟教育局宜尽快公布执业证书的具体细节,包括续期条件、审核机制及过渡安排,以释除业界疑虑。
衔接现行框架,简化行政程序
本会建议,执业证书的要求应与现行教师操守及专业发展框架衔接。教师操守方面主要参考是否干犯刑事罪行及违反《教师专业操守指引》;专业发展方面则考虑教师学历、师资训练、教学经验,以及是否通过基本法及香港国安法测试,并完成指定周期内的专业进修活动,无需另设执业资格考试。
续期程序应尽量简化,避免重复行政工作。教育局可善用现有电子平台(如e-Services Portal),让教师申报相关资料,由学校审核确认。透过数码化管理整合教师资料、刑事纪录及操守纪录等,可提高续领效率,减少纸本作业。
设立重返机制,保障教师权益
若教师未能符合持续进修要求或因故暂停教学,本会建议设立重返机制,允许教师在指定期限内补修培训时数,重新符合执业条件。对于正接受调查或纪律程序的教师,建议采取弹性处理原则,先发出有限期执业证书,待程序完成后再作最终决定,避免一刀切取消资格。
四、学生精神健康支援
《施政报告》以“识别、介入及治疗”为策略,推行以学校为本的三层应急机制,并将该机制扩展至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以便及早识别有需要学生并提供支援。此外,政府资助福利服务机构为驻校社工提供处理学童精神健康问题的专业培训,并透过《4Rs精神健康约章》和《精神健康职场约章》将精神健康推广至社区层面,设立奖励计划肯定相关人员贡献。
然而,尽管政府增加培训资源并设立奖励机制,随著三层机制扩展至小四至小六,而有精神健康需求学童数量未见明显回落,目前驻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学家的比例仍难以应付需求。此外,学童精神健康问题的根源往往与家庭结构及生活环境相关,现行政策主要以学校为中心,较少针对家庭开展早期介入和预防性工作。
本会认为,除考虑增加驻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学家外,可引入受过专业培训的辅导员,舒缓人手压力并为有初期需要的学童提供支援。同时,应建立跨部门数据互通机制,整合家庭出入境纪录、收入状况、健康资料及犯罪记录等资讯,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可能出现精神健康需求学童所处的家庭,从而安排专业家庭社工主动联络、介入并进行长期追踪。
五、数字教育发展
《施政报告》预留20亿元支援中小学推动数字教育,重点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核心课程,并订立相应学习框架,同时引入企业资源促进教育与产业接轨,本会对此表示肯定。
在加强教师AI培训方面,教育局尚未说明具体培训内容与实施方式。若沿用过往外判培训模式,由缺乏前线教学经验的机构负责,所投放资源的成效可能未如理想。另一方面,各校在AI教育的硬件与软件配套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影响教学质素与公平性。
为配合各校实际情况并推广成功经验,建议教育局举办“杰出AI教案表扬计划”,或在“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中新增人工智能教学范畴,汇整并推广优秀教学案例,供各校教师参考实施。此外,AI素养课程虽具长远教育功能,但参考内地及西方国家限制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政策,香港应及早与教育界和科技界合作,制定校园使用人工智能的指引与守则,防范潜在滥用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