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医疗资讯互通的需求日趋迫切,香港特区立法会于7 月23 日通过的《2025 年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修订)条例》(《条例》),标志着“医健通”发展迈向新阶段。是次修订通过优化“医健通”的资料收集、互通、使用及保障机制,不仅回应了2023 年《施政报告》公布的“医健通+”5 年发展计划,更推动“医健通”从单一的医疗纪录互通平台,转型为综合医疗资讯基建,为本港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关键支撑。
建立全面个人电子健康纪录户口的重要性
《条例》通过后,市民参与“医健通”仍属自愿性质。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可考虑以新生儿登记作为最有效直接的切入点,将加入“医健通”设为预设选项,父母如不希望子女参与则可选择退出。此做法能让儿童自幼建立完整的电子健康纪录,避免纸本纪录易遗失、难整合的问题。早年审计报告曾指出学生健康服务电子化进度未如理想,若能从生命早期阶段推动电子健康纪录的普及,将更具成效。
此外,现时私家医生在电子健康纪录的提供与取览存在明显落差。据政府资料,截至2025年2月底,私家医生的取览量占总额近六成,但上传至“医健通”的纪录却不足1%。这种现象源于市民对现行“同意机制”了解不深,导致未能鼓励私家医生主动上传资料。是次修订精简了同意机制,市民只要给予“参与同意”,任何医护提供者便可提供资料至其“医健通”户口,有助建立更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期望局方加强公众教育,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如“懒人包”解释新机制,促进更广泛参与。
以资料互通与认证机制降医疗成本
为便利市民选择医护提供者,笔者建议政府设立类似“Q 唛”的认证机制,按资料成熟度订立不同等级,让市民在选择医疗服务时有所依据。同时可借鉴“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要求参与者必须已登记“医健通”才有资格参加)的经验,考虑由医护提供者设定“授权取览才提供服务”的机制,进一步推动资料互通的个性化。
此外,香港的私营医疗费用及医疗保险开支不断上升。推动医疗数据共享(包括《条例》授权局长指明的重要资料),不仅有助控制费用增长、降低医疗保险成本,也能提升本港医疗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根据特区政府数据,本港2022及2023年全年基本消费物价通胀率均为1.7%,同年自愿医保计划下具代表性的医疗服务平均费用,最高按年升幅却达9.6%,反映医疗开支压力远高于一般通胀水平。推行资料互通及认证机制,长远可纾缓此一趋势。
支援市民跨境医疗需求
随着香港与内地(尤其是大湾区)的医疗互动日益频繁,跨境医疗资讯互通已成为市民核心需求之一。《条例》赋权电子健康纪录专员(专员)在信纳某“非香港医护提供者”或“非资讯基建设施”符合其指明规定的情况下,认可其与“医健通”连接,以支援跨境医疗需求。
同时,《条例》容许特区政府及任何专员授权的人士(指明人士)将电子健康纪录所载的可识辨身分资料用于政府授权的医护计划,这对支持本地药械审批制度改革极为重要。我们应借此契机,配合香港迈向药械“第一层审批”制度,促进本地药械创新与研发,让市民早日受惠于最新科研成果。期待《条例》落实后能真正提升医疗服务质素,为市民带来更安全、更高效和更优质的医护服务。
转载自:明报《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