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 丰习来:香港金融市场震荡中蕴含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香港金融基建坚实,资金面稳定。市场震荡中仍蕴含著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内地加快金融开放的背景下,香港可进一步发挥其跨越东西的平台优势,重点从三方面巩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文|香港 丰习来过往几年,香港市场经历了地缘政治、社会动荡、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考验,难免引起对香港金融中心定位和未来发展的疑虑。此外,受海外和中国内地经济和政策发展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香港市场大幅承压,股市债市融资明显收缩,今年开年压力稍减但复苏乏力。中国内地监管调整、去杠杆下的债务压力、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全球流动性收紧等,对市场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虽有市场波动但香港金融基建仍稳固需要格外区分的是,近期市场承压,反映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下投资者对市场相关风险的衡量和定价,并非金融基建的动摇,短期的不确定性也不等同长期的低迷。例如,中资美元债的抛售背后是地产行业的下行周期叠加个体流动性危机。这一背景下,地产债券特别是弱势企业持续承压,但同时投资级债市保持坚挺,信用息差收窄,显示投资者并未大幅撤出,对主体市场仍保持信心。未来随市场和政策调整,中资债市融资功能有望修复。当然今明两年仍需格外关注海外流动性收紧下的冲击。又如,股市方面,去年下半年香港股市抛售集中在新经济、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科技教育等行业的监管政策在厘清之中,反垄断、数据安全等政策继续出台,地缘政治摩擦影响海外上市企业。由于这些因素难以迅速消除,港股和海外中概股均面临不确定性。但中期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利好经济效率和投资回报。中国内地经济的稳健增长,港股中成长性成分的上升,加上估值折让,均支持港股的配置及投资价值。对长期投资者尤为重要。在金融基建方面,香港金融环境稳定,去年下半年以来港币汇率在强美元下略微走弱,但维持兑换强方,资金保持净流入,基础货币继续增长,流动性充裕,银行体系健康。未来随美元利率上升预计港元利率有小幅上升压力,但系统仍有充足的流动性对冲。因此,香港金融基建坚实,资金面稳定。市场震荡中仍蕴含著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继续受益于内地的开放和发展2月5日,大年初五,香港湾仔海滨一个硕大的充气“财神爷”吸引市民前来拍照(图:中新社)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有高度集中和国际化的银行、证券、基金管理等金融机构,资金自由流动。截至去年四季度,按市值计算,香港是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场。2021年香港市场的新股发行虽较2020年的高位有所回落,但仍非常活跃,全球排名第四。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英国智库Z/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的最新排名(截至2021年9月)中,香港排名上升至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位居新加坡、上海等区域竞争城市之前。香港健全高效的法律制度,专业化人才储备,以及连接世界的基建港口,开放的信息环境等都是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国家的金融发展和开放是香港金融平台的最大机遇。中国内地证券市场迅速扩张,海外投资中国内地债券和股票2018年以来上升超7,000亿美元,其中通过港股通和债券“北向通”投资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占比超7成。2021年全年共有98只新股上市港股,首次公开集资额达3288.5亿港元,8成来自内地企业,54家是新经济公司。未来1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市场,跨境资金流也将进一步上升,作为中国内地和全球的连接桥梁,香港机构和市场产品也将迎来新的机会。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和香港自身的制度改革相应促进香港的市场发展。例如,随著新经济成分加入和南下资金占比上升,港股交易更为活跃。流动性中枢上移,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提升。2021年债券通日均成交量2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33%。未来债券“南向通”放开则有利香港机构增加做市和交易,提高香港债市成交量和流动性。此外,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池超过8,000亿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的60%,为机构发展人民币汇率利率产品奠定了基础。中资实力在香港日增外资占比高位下降与香港同内地经济金融的联通相应,2021年内地机构在香港的亚洲总部数量持续攀升至252个,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基本相齐,占香港总体境外机构亚洲总部的17%。五年前内地机构占比则不足10%。海外机构的总部中,过往五年美日机构数下降,而英国和欧洲机构数则有所上升。金融市场方面,近年来中资在香港发展势头迅猛,而外资仍保持多方优势。以股市为例,过去两年在港IPO中,按项目数量计,港股IPO保荐人前10名里中资占6名。不过,外资投行虽然项目数量不及中资,但IPO总承销金额较高,前10名中占6成。二级市场中,港交所数据显示,通过港股通和中资券商持股市值占比上升到20%以上。国际券商的持股数量和比例过去两年则有所下降,但仍占市值40%左右。从投资者成分来看,据港交所调查,2009-2019年(最新)期间,来自欧美投资者的现货年度交易金额大体持平,在3.5-5.5万亿港元之间,中资投资者交易金额则大幅上升。截至2019年,欧美投资者在香港以外投资者的总现货交易金额中占比仍超过一半,而中资投资者占比升至近30%。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在内地加快金融开放的背景下,香港可进一步发挥其跨越东西的平台优势。对内地而言,香港是推进金融双轨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接轨的重要桥梁。香港有丰富的金融专业人才,法律制度与英美接轨,有语言、资讯和税收等方面的便利,在国际投融资、资金管理和风险定价等方面有天然优势。发展一个有深度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则是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融资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环。香港作用不可或缺。对外资而言,香港市场亦有其难以替代的吸引力:一是便于对中国投资,分散发达国家市场风险并获取收益。随著中国内地市场开放,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市股市配置增加,金融市场挂钩更为紧密。由于制度基建等方面的优势,香港仍是海外投资者最容易投资中国市场的平台。外资在香港市场占比虽有下降,但在证券投资融资等活动中仍占主导,有充分的市场空间。二是便于管理人民币相关风险。海外资金投资人民币资产,相应增加对管理利率汇率风险的需求,香港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有助支持风险管理。三是法律等基建成熟,税制安排降低交易成本。香港税制简单透明且税率较低。近年来港府积极争取海外基金来港落户,提供税收优惠(有限合伙基金、家族办公室等)是关键之一。四是新经济领域的拓展,包括金融科技、数字货币、虚拟资产,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机会等,显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有利吸引增量资金。重点从三方面巩固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保持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需要政策和机构的多方努力,在巩固优势的同时创新发展。在金融领域则可重点考虑几方面措施:一是增加与外资的沟通、交流、反馈。香港的定位为“超级连络人”,意味著与内地和海外的联系均不可或缺。香港在进一步发挥“背靠祖国”优势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其国际视野,增加海外交往,扩大国际网络。国际投资者格外关注资产安全和盈利空间。在政策调整、经济转型的时期,政府和在港机构均可增加与外资的互动,特别是争取长线投资者和耐心资金。机构可通过媒体或采取举办论坛的方式对外发声,并争取与外资高层的交流互动以推动战略共识。二是加强金融平台吸引力,提升资产配置、风险定价功能。在全球税制改革的背景下,港府可进一步推进对基金的税收优惠,促进海外资金来港。港府去年调高港股印花税,不利提升市场交易量,未来适当下调有利支持市场流动性。港交所可推动内地以外的企业来港上市,有助支持市场的多元化。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可积极推动增加金融产品,如人民币的利率汇率衍生品服务,推动债市“南向通”的发展,增加市场流动性。三是发展增量市场,推动数字货币平台、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的发展。香港证监会已发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金管局在积极探索建立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网络。绿色金融方面,在港绿色债券发行迅速上升,香港也在探索建立区域碳交易中心。推动这些方面的尝试有助香港在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保持优势。(作者系建银国际行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