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香港开埠初期,香港一直倚赖山涧水及雨水作为主要水源。随著人口压力增大及多次旱灾出现,香港本地的水资源逐渐无法满足香港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这个人烟稠密的城市一直面对著开拓稳定及足够用水供应的艰巨任务。东江水对香港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它占本地总食水供应量约70%,并足以令香港自1982年起不再受制水之苦。
文|江西 刘珊伊
碧波的东江水(安萱 摄)“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圳流进了港九,流进我的家门口……”春节期间,悠扬的歌声在三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缭绕。
浩浩东江,发源于江西赣州的桠髻钵山,水源地涵盖寻乌、安远、定南3个主要源区县等,是香港和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多个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从此,来自江西赣州深山的东江源头水润泽著香港同胞。时至今日,周恩来总理“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的深情嘱托,仍然铭刻在三百山的护源石上。
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保护东江源水质,赣州市牢固树立源头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及治水思路,始终践行位置、责任、工作标准上游的理念,推进河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有效”,确保了东江“一江清水往南送”。
多措并举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源地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香港同胞,我不后悔。”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响应退果还林、砍掉脐橙树、搬离水源区的事,寻乌县三标乡三标村原村党支部书记黄圣松说。
和他一起登上寻乌县境内桠髻钵山顶峰,“一脚踏三县,一眼望两江”的美丽神奇景象呈现在眼前。从桠髻钵山流出的清泉溪水,汇入东江,奔腾向南,泽润著“创新之都”深圳、“东方之珠”香港。
为了保证一江清水送粤港,多年来,江西赣州东江源区县的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著水源地。
自2016年以来,东江源区县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943户,治理废弃稀土矿山19.3平方公里,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9.11平方公里,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如:定南县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投资4.465亿元(人民币,下同),铺设和改造污水管网约194.85公里,生活污水收集率提升了20%。该县还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园建设,对33万头生猪产生的粪污全量收集和处理,转化成每天3万度电力和每年3万吨有机肥料,实现猪场零排放零污染。
安远三百山(史家民 摄)很多人搬离了,还要有人留下来“护林”。初春时节,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原始森林,连绵的青山间,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龚隆寿是三百山里的护林员,退伍返乡后一干就是40余年。一套迷彩服、一双解放鞋、一只电喇叭,就是龚隆寿巡山护林的全部行头。每天早上5点多,天刚蒙蒙亮,龚隆寿就向深山进发。饿了,就在山上吃自己带的乾粮;渴了,就捧一把山溪水喝。这样的巡山护林路,龚隆寿走了10多万公里,走坏了100多双鞋,他也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江西赣州还不断加强执法,巩固治理成效。赣州在全省率先设立生态检察处、成立环资审判合议庭,加快探索“三合一”审理模式。安远、寻乌等地创新生态综合执法模式,有效整合环保、林业、水利、国土、矿管等方面执法力量,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2016年至今累计开展执法巡查4,966余车次,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1,259起(含联合执法行动),受理、查处行政案件274起,受法律法规惩处80余人。
东江第一瀑(安萱 摄)向“绿”要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树不能砍了,矿不让采了,污染企业不让进了……”江西赣州的东江源区县发展问题怎么办?脱贫攻坚工作怎么做?
东江源区县选择自力更生,向“绿色”要发展,向生态要效益,各种绿色农业、生态养殖悄然兴起。定南县九曲河是东江源头之一,在该县境内有37.5公里长,自古有“不是桃源胜似桃源”的美誉。以前九曲村村民大多还是从事著传统农业生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少村民世代靠渔业维持生计,近年来,这里的群众生活悄然在变化。“从父辈起村民就在河里刨食,这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大伙儿都收网上了岸,但日子却越过越红火。”渔民任显胜说,“转行”的渔民发展起了油茶、脐橙、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不但有了脱贫致富路,还为保护东江源头构筑了一道道“绿色银行”。
向绿色产业要效益,各地大力发展通用设备制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产业。目前,三县累计引进首位产业72个,签约金额288.09亿元,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63.69万千瓦。
青山绿水间有著丰富的旅游资源。水源地各县通过著力打造旅游区、度假村等生态旅游产业,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三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脚下的符山村里,一辆辆小汽车、旅游大巴络绎不绝地驶入,郑华夫妇在自己家的民宿里忙得不可开交。 “符山村生态环境优美,离三百山近,发展乡村旅游很有‘钱景’。”郑华介绍说,虽然春节假期旅游高峰期刚过,但民宿仍然天天爆满,他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
三百山景区护源石(安萱 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
在定南县龙塘镇,村民们惬意地坐在小公园里聊天。仔细看,这个公园别具一格:头上是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旁边还有几个集装箱。原来,这是定南专门为农村打造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运用生物技术,太阳能发电自给运转,让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得起,也用得起。”设计系统的江西威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铁成介绍,一个公园,可以处理7,000人的生活污水。
据悉,2016年,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的推动下,江西、广东两省签订《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正式开始实施首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2018年首轮协议期满后,江西、广东两省在首轮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就第二轮横向生态补偿达成一致,于2019年12月签订了《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19-2021年)》,继续推进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产建立长效机制。截至目前,东江流域共获补偿资金26亿元。
“生态补偿为生态保护增添了新动力,东江源的保护又多了一重保障。”郭铁成说。
除了资金方面的生态补偿,赣粤两地还加强联防联控,实施流域共治。2020年12月,赣粤两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签订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商定建立联合协作机制、研判预警机制、科学应对机制、后期处置机制,涵盖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处置全过程,推动东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再上新台阶。赣州市组织建立了市、县、乡镇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明确县(市)政府对流域内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负主体责任,为指导乡镇开展日常监督、专项整治行动,保障水生态环境质量安全。2021年11月,赣州市借鉴“南阳实践”先进经验,联合河源市生态环境局、龙川县人民政府开展了东江流域赣粤跨省界寻乌-龙川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切实提升了跨省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和水平,有效保障东江流域赣粤跨省界水生态环境安全。
通过多年来一系列的努力,生态补偿机制体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东江源区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东江流域出境考核断面水质显著改善,2021年达历史最好水平,寻乌兴宁电站、定南庙咀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寻乌兴宁电站断面水质类别由2018年Ⅱ类提升至Ⅰ类,定南庙咀里断面水质由2018年Ⅲ类提升至Ⅱ类。
保洁船在安远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巡逻作业(孙金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