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界2020年9月曾经公布过一则重磅人事变动: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原首席战略顾问、太平人寿原副董事长、太平保利原董事长张可,“跨界”成为云锋基金合伙人,并亲自出任香港上市公司云锋金融CEO。2021年1月同时兼任云锋金融旗下控股公司——香港万通保险国际有限公司CEO。
业界为之震动的不仅仅是人事变动,更是张可的又一次跨界选择。这位有着近30年金融保险业高管经历,涉足过寿险、财险、资管及银行等众多领域的万通保险新掌门人,是业内跨界创新高手,从业经历中屡创转型再造、扭亏为盈、破茧重生等业界传奇,更是中国寿险业著名太平人寿“三年再造”奇迹的缔造者。
他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和出色的管理能力,深受金融保险业界关注,并被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授予了“杰出领导者”称号。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敢拼敢闯的业界领袖,之前竟然是一位儒雅沉稳的大学哲学老师。
文|本刊记者 许煜
第一次跨界:从大学教师到保险业者
张可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曾留校任教长达十年之久。但骨子里不甘平庸的种子,亦随著安稳岁月愈长愈茂。他开始业余涉猎和了解不同行业,并最终放弃了当时在很多人眼里遥不可及的大学教师“铁饭碗”,“跨界”加入到完全陌生、充满不确定性的保险行业——平安保险,并且选择从业务员做起。
这一决定让身边很多朋友特别是教师世家出身的父母,完全无法理解。但对于天生拒绝平庸舒适、勇于挑战创新的张可来说,却是一项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业。在太太的大力支持下,张可决心放手一搏。“时代如此之新,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一次冒险,胜过一千个安逸的日子。张可的选择最终获得了丰厚回报:短短6年时间,他从普通业务员开始,一路做到中国平安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分公司总经理。业务风生水起,事业一片坦途。
第二次跨界:从寿险高管到财险高管
然而,在这么一个别人眼里已是毕生追求的位置上,2001年张可又一次选择从零开始——加入刚组建的太平人寿,创业!
2001的太平人寿,刚刚恢复了中断40多年的国内业务。初入市场,没有队伍、没有渠道、更没有客户,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首批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四个分公司同时筹建,张可负责筹建成都分公司(后改为四川分公司)。
他把原来开拓平安市场的经验和韧劲,全用于新公司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并立下“打造市场上最优秀保险公司”目标。天道酬勤,从创业伊始,四川分公司业绩一直稳居太平人寿全系统分公司首位。
两次不同凡响的选择,奠定了张可不同凡响的职业背景。但2007年,又一个6年之后,拒绝平庸的张可再次接受挑战:根据集团公司安排接手了连年亏损、基础薄弱的太平财险,出任总经理。从寿险高管跨界到财险高管,据悉在中国保险行业中,截至目前张可还是唯一一例。
上任伊始,他率先在业内实施体制改革:业务推行“前后分开、左右分开”集中管控;财务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决策单元管理模式;绩效考核从大包干变KPI奖金模式……大破大立的改革,极大激发了公司的内生动力,不仅让太平财险成功扭亏为盈,其发展速度、综合成本率及优化率等重要指标的表现,更令业界瞩目,连续多年领跑市场。
勇立“军令状”:三年再造新太平
在太平集团的岁月里,张可似乎不是“建设者”就是“救火员”。2011年末,太平人寿总保费下降4%,市场份额萎缩、排名下滑,公司面临“不进则退、退无可退”局面。张可再次临危受命,调任太平人寿总经理,并接下了“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军令状。
面对这个在同业看来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可异常的沉著冷静。他有条不紊地根据市场调研进行了多项雷厉风行的改革,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教会员工活用“解放思想”理论。他认为,只有改变思维方式,跳出条条框框,才有可能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只为目标找方法,不为困难调目标”,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在他的带领下,太平人寿以客户为中心,大刀阔斧改革产品开发、销售支援和后援服务体系,强调市场化机制的打造;同时通过专业分解指标,重构“权、责、利”分配机制;并重塑企业文化,除了不懈追求一流业务品质,还特别强化了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效率与效能等,奠定了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和能力······
最终,太平人寿成功实现了总保费、总资产、净利润三年翻番的行业奇迹。其后更于2017年首破千亿大关,成功跻身寿险千亿俱乐部。在张可离任前,其复合增速始终保持同行业第一。可以说,张可“三年再造”计划的圆满完成,收获的不仅仅是公司业绩,更是一种“挑战不可能”的顽强斗志和拼搏精神。
打造新万通:客户为本 团队为根
在张可的金融保险职业生涯中,“拒绝平庸” “勇于挑战” “跳出舒适圈” “思维破局” “重塑文化理念”等等······这些评价始终伴随著他。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眼中有人”。最初从高校跨界到保险业,他的理想就是:做厚道的保险人,成就有情怀的企业。
履新万通,他坚持并强调:企业发展的根本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满意产品、极致服务,创造更高价值。 “在保险行业中,只要你心中有客户,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必能获得客户信任和信赖。客户是公司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不对客户厚道,市场就不会对我们厚道。”
在张可这些理念的引导下,万通保险怀着对客户的敬畏之心,不断检视产品、理赔和服务体系,持续创新优化,紧贴客户需求,出品亲民产品,让客户切切实实享受到万通的发展红利、服务红利和创新红利。
对于保险业最被诟病的理赔环节,张可直言是最能检验一个公司是否将客户放在心上的关键细节。他认为:理赔不仅要不惜赔,还要赔得早、赔得好,才能真正帮助客户渡过难关,赢得信任。“产品只有客户用得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服务功能。”
因此,万通率先在理赔环节掀起效率风暴:所有理赔只需一部手机、一次申请即可完成,最快以秒计时就能赔付到账。并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创新,打造移动“数智”平台和自动核保系统,随时随地达成“秒赔”用户体验,真正践行“最需要” “买得起” “用得上”的万通亲民营销理念和最极致服务品质。
曾经有过十年高等学府哲学执教经历的张可,除了有别于其他业内人士的价值哲思外,大气、谦和、厚道、重情义,也是他的重要标签。在分享对成功的理解时,张可说:“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在共同理想引领下取得的结果。”
他厚待员工在业内已是众所皆知。无论执掌哪个企业,他都会努力让所有员工与公司一道同步成长、分享红利。太平人寿“三年再造”之初,他就曾大胆推动用人机制和奖励机制双改革:将干部收入和业务员收入与业务达标直接挂钩,“下不保底、上不封顶”,打破行业规则,拉开奖励差距,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坚信:以体面的收入支持员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作为领导者,张可的厚道还体现在对人才的爱惜和不遗余力的培养上。他执掌下的新万通,对员工的优待、爱护和培养,在同业中亦是有目共睹。“今年万通将聚焦强化MDRT培育、打造精英培训体系,大力推动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简而言之就是:搭建一个更好的舞台,让大家一起共舞。”
洞察“银发潮”:助减社会养老压力
去年8月,张可在接受著名媒体人杨澜访问时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已近2亿人。“中国老龄化程度的迅猛发展,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养老压力。当‘银发潮’迎面而来,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安享夕阳人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已成为全社会都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他直言:在退休规划方面,最容易忽视和低估的就是长寿风险。“一旦身体比预期健康,寿命延长10年、20年甚至更长,又没有足够储备,便会引发‘人还在、钱没了’的财务困境和社会问题。”
他建议从三个环节入手打造“完美退休规划”:一是利用“定期定额”和“专款专用”提前规划,财富越早累积,时间复利效果越可观。二是选择一份设计周全的“终身年金”计划,一举多得实现财富增值、退休规划和财富传承三重保障。三是准备足够保额的医疗险和承保范围全面的重疾险,来抵御长寿风险的各种不确定性。
他还建议借鉴港澳养老保险经验,应对国内迫在眉睫的养老挑战。比如:夫妻共用年金计划(即使夫妻其中一人身故,在世另一人仍可继续领取年金)、身患重症年金加倍计划、年金定期递增计划等。
针对国内60岁以上不允许购买寿险这一行业规则,张可呼吁要“与时俱进”多设计一些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保险产品,让长者“长寿变为享受,欢度夕阳红。”
“万通这点就做的很好:我们的寿险计划中,75岁以下的长者都可以购买。这也是万通敢于直面‘银发潮’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他自豪表示。
布局大湾区:倡建“寿险产业生态圈”
中国保险复业40年,一路高歌猛进超高速发展,一代代保险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荣光时刻以及他们自己的闪亮日子。时至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张可认为:行业市场逻辑已从“电梯模式”逐渐向“攀岩模式”过渡,对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和情怀担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让他敏锐看到了行业跨界融合的趋势,并提出了构筑“寿险产业生态圈”理念。他主张寿险传统产业链向外延伸,主动融合科技、健康、养老、教育、环保等产业,让其他行业力量参与到保险生态建设中:“行业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寿险业生态更是如此,不去跨界,就会被打劫;不去融合,就会被吞食。”
他特别强调,大湾区内各城市,有着国内领先的产业和环境优势,更具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跨界融合基础。“主动创新,引领业界,大湾区保险业必将在新一轮跨界融合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活力。”
新年伊始,张可在万通保险“打造新万通 共创新未来”年终总结暨新年工作大会上明确提出,2022年万通将继续以勇于创新变革的姿态,直面激烈竞争的行业形势和数位化转型趋势,将一切有助于焕发万通活力、激发万通潜能的发展计划和管理行动快速落地,在创新融合中构建寿险新生态,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为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使命感有多强,企业未来就能走多远。”展望万通发展前景,喜欢创造奇迹的张可,一如既往的斗志昂扬。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3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中国保险界2020年9月曾经公布过一则重磅人事变动: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原首席战略顾问、太平人寿原副董事长、太平保利原董事长张可,“跨界”成为云锋基金合伙人,并亲自出任香港上市公司云锋金融CEO。2021年1月同时兼任云锋金融旗下控股公司——香港万通保险国际有限公司CEO。
业界为之震动的不仅仅是人事变动,更是张可的又一次跨界选择。这位有着近30年金融保险业高管经历,涉足过寿险、财险、资管及银行等众多领域的万通保险新掌门人,是业内跨界创新高手,从业经历中屡创转型再造、扭亏为盈、破茧重生等业界传奇,更是中国寿险业著名太平人寿“三年再造”奇迹的缔造者。
他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和出色的管理能力,深受金融保险业界关注,并被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授予了“杰出领导者”称号。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敢拼敢闯的业界领袖,之前竟然是一位儒雅沉稳的大学哲学老师。
文|本刊记者 许煜
第一次跨界:从大学教师到保险业者
张可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曾留校任教长达十年之久。但骨子里不甘平庸的种子,亦随著安稳岁月愈长愈茂。他开始业余涉猎和了解不同行业,并最终放弃了当时在很多人眼里遥不可及的大学教师“铁饭碗”,“跨界”加入到完全陌生、充满不确定性的保险行业——平安保险,并且选择从业务员做起。
这一决定让身边很多朋友特别是教师世家出身的父母,完全无法理解。但对于天生拒绝平庸舒适、勇于挑战创新的张可来说,却是一项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业。在太太的大力支持下,张可决心放手一搏。“时代如此之新,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一次冒险,胜过一千个安逸的日子。张可的选择最终获得了丰厚回报:短短6年时间,他从普通业务员开始,一路做到中国平安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分公司总经理。业务风生水起,事业一片坦途。
第二次跨界:从寿险高管到财险高管
然而,在这么一个别人眼里已是毕生追求的位置上,2001年张可又一次选择从零开始——加入刚组建的太平人寿,创业!
2001的太平人寿,刚刚恢复了中断40多年的国内业务。初入市场,没有队伍、没有渠道、更没有客户,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首批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四个分公司同时筹建,张可负责筹建成都分公司(后改为四川分公司)。
他把原来开拓平安市场的经验和韧劲,全用于新公司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并立下“打造市场上最优秀保险公司”目标。天道酬勤,从创业伊始,四川分公司业绩一直稳居太平人寿全系统分公司首位。
两次不同凡响的选择,奠定了张可不同凡响的职业背景。但2007年,又一个6年之后,拒绝平庸的张可再次接受挑战:根据集团公司安排接手了连年亏损、基础薄弱的太平财险,出任总经理。从寿险高管跨界到财险高管,据悉在中国保险行业中,截至目前张可还是唯一一例。
上任伊始,他率先在业内实施体制改革:业务推行“前后分开、左右分开”集中管控;财务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决策单元管理模式;绩效考核从大包干变KPI奖金模式……大破大立的改革,极大激发了公司的内生动力,不仅让太平财险成功扭亏为盈,其发展速度、综合成本率及优化率等重要指标的表现,更令业界瞩目,连续多年领跑市场。
勇立“军令状”:三年再造新太平
在太平集团的岁月里,张可似乎不是“建设者”就是“救火员”。2011年末,太平人寿总保费下降4%,市场份额萎缩、排名下滑,公司面临“不进则退、退无可退”局面。张可再次临危受命,调任太平人寿总经理,并接下了“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军令状。
面对这个在同业看来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可异常的沉著冷静。他有条不紊地根据市场调研进行了多项雷厉风行的改革,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教会员工活用“解放思想”理论。他认为,只有改变思维方式,跳出条条框框,才有可能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只为目标找方法,不为困难调目标”,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在他的带领下,太平人寿以客户为中心,大刀阔斧改革产品开发、销售支援和后援服务体系,强调市场化机制的打造;同时通过专业分解指标,重构“权、责、利”分配机制;并重塑企业文化,除了不懈追求一流业务品质,还特别强化了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效率与效能等,奠定了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和能力······
最终,太平人寿成功实现了总保费、总资产、净利润三年翻番的行业奇迹。其后更于2017年首破千亿大关,成功跻身寿险千亿俱乐部。在张可离任前,其复合增速始终保持同行业第一。可以说,张可“三年再造”计划的圆满完成,收获的不仅仅是公司业绩,更是一种“挑战不可能”的顽强斗志和拼搏精神。
打造新万通:客户为本 团队为根
在张可的金融保险职业生涯中,“拒绝平庸” “勇于挑战” “跳出舒适圈” “思维破局” “重塑文化理念”等等······这些评价始终伴随著他。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眼中有人”。最初从高校跨界到保险业,他的理想就是:做厚道的保险人,成就有情怀的企业。
履新万通,他坚持并强调:企业发展的根本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满意产品、极致服务,创造更高价值。 “在保险行业中,只要你心中有客户,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必能获得客户信任和信赖。客户是公司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不对客户厚道,市场就不会对我们厚道。”
在张可这些理念的引导下,万通保险怀着对客户的敬畏之心,不断检视产品、理赔和服务体系,持续创新优化,紧贴客户需求,出品亲民产品,让客户切切实实享受到万通的发展红利、服务红利和创新红利。
对于保险业最被诟病的理赔环节,张可直言是最能检验一个公司是否将客户放在心上的关键细节。他认为:理赔不仅要不惜赔,还要赔得早、赔得好,才能真正帮助客户渡过难关,赢得信任。“产品只有客户用得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服务功能。”
因此,万通率先在理赔环节掀起效率风暴:所有理赔只需一部手机、一次申请即可完成,最快以秒计时就能赔付到账。并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创新,打造移动“数智”平台和自动核保系统,随时随地达成“秒赔”用户体验,真正践行“最需要” “买得起” “用得上”的万通亲民营销理念和最极致服务品质。
曾经有过十年高等学府哲学执教经历的张可,除了有别于其他业内人士的价值哲思外,大气、谦和、厚道、重情义,也是他的重要标签。在分享对成功的理解时,张可说:“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在共同理想引领下取得的结果。”
他厚待员工在业内已是众所皆知。无论执掌哪个企业,他都会努力让所有员工与公司一道同步成长、分享红利。太平人寿“三年再造”之初,他就曾大胆推动用人机制和奖励机制双改革:将干部收入和业务员收入与业务达标直接挂钩,“下不保底、上不封顶”,打破行业规则,拉开奖励差距,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坚信:以体面的收入支持员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作为领导者,张可的厚道还体现在对人才的爱惜和不遗余力的培养上。他执掌下的新万通,对员工的优待、爱护和培养,在同业中亦是有目共睹。“今年万通将聚焦强化MDRT培育、打造精英培训体系,大力推动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简而言之就是:搭建一个更好的舞台,让大家一起共舞。”
洞察“银发潮”:助减社会养老压力
去年8月,张可在接受著名媒体人杨澜访问时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已近2亿人。“中国老龄化程度的迅猛发展,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养老压力。当‘银发潮’迎面而来,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安享夕阳人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已成为全社会都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他直言:在退休规划方面,最容易忽视和低估的就是长寿风险。“一旦身体比预期健康,寿命延长10年、20年甚至更长,又没有足够储备,便会引发‘人还在、钱没了’的财务困境和社会问题。”
他建议从三个环节入手打造“完美退休规划”:一是利用“定期定额”和“专款专用”提前规划,财富越早累积,时间复利效果越可观。二是选择一份设计周全的“终身年金”计划,一举多得实现财富增值、退休规划和财富传承三重保障。三是准备足够保额的医疗险和承保范围全面的重疾险,来抵御长寿风险的各种不确定性。
他还建议借鉴港澳养老保险经验,应对国内迫在眉睫的养老挑战。比如:夫妻共用年金计划(即使夫妻其中一人身故,在世另一人仍可继续领取年金)、身患重症年金加倍计划、年金定期递增计划等。
针对国内60岁以上不允许购买寿险这一行业规则,张可呼吁要“与时俱进”多设计一些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保险产品,让长者“长寿变为享受,欢度夕阳红。”
“万通这点就做的很好:我们的寿险计划中,75岁以下的长者都可以购买。这也是万通敢于直面‘银发潮’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他自豪表示。
布局大湾区:倡建“寿险产业生态圈”
中国保险复业40年,一路高歌猛进超高速发展,一代代保险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荣光时刻以及他们自己的闪亮日子。时至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张可认为:行业市场逻辑已从“电梯模式”逐渐向“攀岩模式”过渡,对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和情怀担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让他敏锐看到了行业跨界融合的趋势,并提出了构筑“寿险产业生态圈”理念。他主张寿险传统产业链向外延伸,主动融合科技、健康、养老、教育、环保等产业,让其他行业力量参与到保险生态建设中:“行业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寿险业生态更是如此,不去跨界,就会被打劫;不去融合,就会被吞食。”
他特别强调,大湾区内各城市,有着国内领先的产业和环境优势,更具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跨界融合基础。“主动创新,引领业界,大湾区保险业必将在新一轮跨界融合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活力。”
新年伊始,张可在万通保险“打造新万通 共创新未来”年终总结暨新年工作大会上明确提出,2022年万通将继续以勇于创新变革的姿态,直面激烈竞争的行业形势和数位化转型趋势,将一切有助于焕发万通活力、激发万通潜能的发展计划和管理行动快速落地,在创新融合中构建寿险新生态,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为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使命感有多强,企业未来就能走多远。”展望万通发展前景,喜欢创造奇迹的张可,一如既往的斗志昂扬。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