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春,在奥运五环点亮北京城的同时,一曲中国京剧与西方交响乐完美和鸣的《冰雪华光》惊艳世界。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于魁智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李胜素的最新合作,也是这对梨园黄金搭档持续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一次创新。
终于,在于魁智和李胜素马不停蹄全国巡演的间隙,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他们。这是一次“有声有色”的采访,我们不仅现场看到二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由内而外散发的奕奕神采,更从他们的生动讲述中感受到中华国粹、戏曲文化在世界舞台中润物无声、动人心弦的光耀之美。正如他们在歌中所唱,中国京剧也似大地冰雪、和谐奥运那般“跨越千山和万水,友爱连四海”。
本刊记者| 魏东升 冯琳

一曲交响京剧向世界发出冬奥之约
2019年8月8日,为给世界留下宝贵的冬奥文化遗产,北京正式启动向全球征集冬奥会音乐作品活动。在总共三届、近1,500首全球应征作品中,于魁智和李胜素倾情演绎的《冰雪华光》作为唯一一首采用中国国粹京剧艺术形式展示冬奥文化的曲目成功入选优秀音乐作品。
《冰雪华光》由资深媒体人秦占国作词、著名作曲家谢振强作曲,MV由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奥片导演赵志强拍摄。他们都是于魁智和李胜素多年的好友。
“我们几位都不是北京人,但是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北京。其实很早之前我们就有一个想法,特别希望能够向世界传播、展现中国京剧的特色和唯美。正好有了冬奥会的契机,我们一拍即合。”于魁智告诉记者,“虽然我们不能参与比赛,但是我们可以用歌声为奥运健儿们加油助威,这是我们的创作初衷。”
如何将传统京剧化身为时尚新潮的奥运歌曲,这让演绎过上百部大戏小本的于魁智和李胜素犯了难。他们希望歌曲既要体现中国京剧特色,同时唱词还要琅琅上口,要让普通听众一听就能记住、一学就能上口。经过创作团队的研究讨论,大家决定采用交响音乐与京剧皮黄之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一次“洋为中用”的大胆创新。
今年1月,北京冬奥会还未开幕,《冰雪华光》提前唱响全球。电视上、广播里、网络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处处萦绕著它清澈优扬的旋律。 “你从天上来,宛如梨花开,穿过层层云和雾,大地敞胸怀”,MV中银装素裹的巍巍长城和北国冰川尽展中国的壮美河山;“你从赛场来,呐喊响天外,冰雪逐梦超自我,友谊胜金牌”,身著龙袍凤褂的于魁智和李胜素穿越般怀抱憨态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向世界盛情发出北京冬奥之约。
于魁智和李胜素表示,2022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瞩目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件盛事,能够以国粹京剧艺术为北京冬奥会演唱,他们感到无尚荣光。
繁荣弘扬京剧需要多条腿走路
于魁智和李胜素作为当今京剧界的扛鼎者,中西结合式的《冰雪华光》是他们持续推动京剧传承创新发展的一个掠影。两人从事京剧表演艺术几十年,对如何传承创新京剧国粹艺术的理念不谋而合。他们皆认为,在学艺、从艺初期必定投入大量精力继承传统、打牢基础,有了一定的演艺经验和积累后,就需要开始更多思考怎样通过创新把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于魁智说:“繁荣京剧、弘扬京剧、发展京剧,需要多条腿走路。因为时代日新月异,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所以一门传统的严肃剧种又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国粹艺术,更要能够跟上时代步伐。”
李胜素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是沿著学习继承到探索发展这样一条道路不断摸索努力,做了很多的创新。”
在同戏迷朋友长期的交流互动中,于魁智和李胜素了解到,中老年观众对传统京剧情有独钟,看剧听戏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不方便走进剧场,也会在家里锁定电视观看演出。这也引发了于魁智和李胜素的进一步思考——既要巩固原有观众,更要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青年观众,让他们熟悉、接受甚至喜爱京剧;既要保留继承京剧的传统根基与原汁原味,更要围绕观众需求注入新的舞台节奏和新时代的生活气息,让京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元。在于魁智和李胜素看来,平衡京剧发展的“创”与“守”既是文化自信的追求,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然,传承创新京剧需遵循章法,绝不可乱变。于魁智和李胜素各自举例介绍道,比如在音乐的表现形式方面,像《打金砖》、《野猪林》、《将相和》等经典剧目中连乐器都不能随意添加;又比如在服饰方面,京剧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各个朝代的服饰要精准,不能随意混搭、增改。
如此严苛的标准之下,京剧还有创新空间吗?于魁智和李胜素的创新之法是没有传统空间,就另辟原创空间进行创新。为此,近年来他们排演了许多新编剧目,如《走西口》、《大唐贵妃》、《丝路长城》等等,并且在其中巧妙地加入了交响乐、民乐等元素。为了让曲目听起来更亲切入耳,他们在声音处理、音色和气息控制等唱腔方面也都做了适当调整。另外在舞美、舞台呈现方面,也力求能给观众一种全新的冲击力。
“在现代的创作作品中,流派的痕迹不能太重,时代特征必须要鲜明。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把它化为原创的东西,来表现新时代的一种艺术形象。”于魁智说。
不仅如此,于魁智和李胜素还敏锐地捕捉到后疫情时代下运用新媒体渠道传播京剧艺术的吸引力和大趋势。于魁智坦言:“过去我们是很保守的,有一种误解,老认为线上的宣传推广和播出一定会对线下剧场演出的票房构成很大冲击。但通过这两年多的市场观察来看,其实非但没有影响,反倒有推动。”李胜素也应声道:“是的!因为其实大家在线上看到后,还会想去近距离感受现场实况,所以我们现在的票房都很好,演出也很受欢迎。这种新媒体传播的范围和影响是我们过去根本不敢想像的。”受此启发,他们表示未来将更加注重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推广京剧艺术和中国戏曲。

京剧艺术中外交流的“黄金品牌”
“看,一些欧洲、日本和美国的朋友刚给我发来了《冰雪华光》的直播截图!”采访间,于魁智向我们展示了他刚刚收到的手机信息。对于自己新作品的海外传播速度他感到讶异,然而我们却觉得这并不稀奇。我们更好奇的是两位老师的海外“朋友圈”。
2004年1月,于魁智和李胜素首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声,演唱了《智取威虎山》和《杜鹃山》选段,开创了中国京剧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此后,他们被定义为京剧的“黄金品牌”,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把中国国粹推向世界艺术舞台的中心。
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埃及、古巴、拉脱维亚……疫情之前,于魁智和李胜素几乎每年都要带领国家京剧院团队开展三到四次的出国演出。十多年间,数百场海外演出、足迹涉及大半个地球,对他们来说,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都是一次民心的交流,是京剧魅力的绽放,是中国故事的演绎。
于魁智和李胜素对赴英国初演时的印象尤其深刻。那还是2005年,他们首度大胆尝试带原汁原味的整本大戏到海外巡演。 “过去我们有一种误解,就认为外国观众看不懂京剧,所以带出去的剧目都是哑剧,像《闹天宫》、《三岔口》这种。演出的时候不说话,完全靠武打、舞蹈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跟芭蕾舞很类似。那么从2005年开始,我们带整本大戏出去,也就是我们在国内怎么演在国外就怎么演。”于魁智介绍说。他接著回忆,英国巡演的第一站是曼彻斯特,“刚开始的上座率并不是很理想,其实我们包括英国方面的经纪公司都很忐忑,心里没底。”因为最开始的几场演出,身处同一剧场里的英国观众和中国演员却似乎存在于两个次元中。
举个例子,李胜素在《白蛇传》中有唱又有武,英国观众不相信都是由她一个人完成的。更让李胜素觉得诧异又有趣的是,“我们青衣表演讲究笑不露齿、唱不张嘴的东方婉约美嘛,可西方的咏叹歌者都是张开大口演唱的,因为看不见我张嘴,还有观众质疑我唱的时候是不是放的录音。”李胜素笑著向记者介绍。又比如,《打金砖》里不仅有繁重的唱腔,还有很多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包括从桌子上翻下来,包括摔“硬僵尸”(演员站立之后直接向后倒,中间不能打弯)。 “这些技巧都是京剧的功夫,在国内演出的时候,你还没走这个技巧,观众就已经提著神准备叫好了,这是京剧的一大特色。”于魁智笑称,“在英国第一次表演这些技巧,我认为走得特别棒。可英国观众不理解,他们只是觉得很惊讶,更不叫好。看我从桌子上倒著翻下来变“僵尸”,他们甚至倒吸一口气,全场鸦雀无声。”再加上西方文化遵从只在演出结束后统一鼓掌致谢,因此于魁智的整段表演意外地遭遇了“冷场”尴尬。在演出过程中,有时候也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外国观众不懂但华人华侨懂啊,华人华侨一看到精彩处,就大声叫“好”。这时候外国观众又不干了,他们认为中间打扰演员是不礼貌不文明行为。
有了初期的互动反馈,于魁智团队意识到,要更细致地向观众做好戏前导赏,要教会他们如何欣赏京剧。于是,慢慢的,英国观众明白了观看京剧演出中间是可以鼓掌的。 “后来他们鼓掌的次数甚至比我们在国内演出时还多,因为他们对很多东西都感到稀奇,一觉得稀奇就鼓掌,有时候都吓我们一跳。”这种变化,著实令于魁智又惊又喜,“国外观众接受京剧有一个过程,那次巡演到最后是一票难求!”李胜素补充说:“后来我们在利物浦演出,演出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硬拉著妈妈来后台。因为他太喜欢京剧了,真挚地问我们,他自己能不能在这里找一份工作干!”
据于魁智和李胜素总结,国外观众对包括载歌载舞的《杨门女将》、文武兼备的《白蛇传》以及借助电影宣传效应的《霸王别姬》等中国历史、古典京剧剧目非常喜爱,对京剧的服饰、表演、程式化动作也都感觉特别新颖。于魁智和李胜素认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京剧是非常独特且非常立体的一个表现载体;而且京剧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舞台艺术上,甚至在文化交流、外交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于魁智和李胜素再赴英国伦敦演出整本《将相和》。时任英国国务大臣受邀观看,当时他刚从中国参加杭州G20峰会回来,正好《将相和》里有渑池赴会的情节,国务大臣不仅看懂了戏,而且联想到自己最近的访华经历。他不禁赞叹道:“中国真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开峰会了。”还有一次在拉脱维亚,于魁智和李胜素演出《杨门女将》,拉脱维亚的三任总统(前任、现任及即将继任的总统)都前来观看他们的演出,时任总统也看“入戏”了。当看到戏里佘太君得知杨宗保战死沙场的情节时,总统先生感动地在台下默默擦拭眼泪。演出结束后,他们三位总统意外地带著夫人及内阁成员一起上台向演员们热情致意。
于魁智和李胜素还特别提到,一次他们受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的邀请赴日巡演。小半年时间里,他们深切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温暖友好。 “我们回国那天,日方工作人员一大早就来酒店送行。他们专门在酒店大堂拉出‘中日友谊万古长青’的横幅,激动地向我们喊著‘中国万岁,大中国万岁’!”李胜素回忆说。于魁智补充道:“他们一直说,中国是父亲,中国是兄长!这让我们全体演员特别感动。我们也是当自己真正去交流之后才发现,中日之间的情感并非有些评论那样剑拔弩张,其实民间是非常友好的。”
从遭遇冷场和质疑,到受到赞扬和尊崇,在带领京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旅途中,于魁智和李胜素始终怀揣敬畏之心,宠辱不惊、严慎谦逊。如果说京剧是桥梁和纽带,于魁智和李胜素就是架桥铺路的使者。他们表示,自己身为普通的京剧演员,还能同时担当对外推广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者,他们自觉很荣幸也很自豪,他们一直是沿著梅兰芳大师开创的这条京剧艺术国际交流的道路向前行进,一定要用心去做。

默契搭档24载写就梨园佳话
“京剧第一老生”于魁智和“梅派青衣第一人”李胜素,因艺术上的珠联璧合被公认为菊坛黄金搭档。于魁智,1961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2年考入沈阳京剧院学员班,正式踏入梨园之门。李胜素,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1979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开始专业习练京剧表演。 1998年,于魁智和李胜素同在中国戏曲学院攻读研究生而结识。 2001年,两人在国家京剧院正式搭档,开启了数十年的合作之旅。
两位老师从读研究生开始算起,在舞台上形影不离24年了。能如此默契搭档的秘诀是什么?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于魁智如是说:“在京剧舞台上,主要作品都是由生和旦来演绎,老生和青衣本就不可分割。另外我学习的余派和胜素老师承传的梅派,两个流派本身就很默契。梅派唯美的唱腔、雍容华贵的舞台表现和余派流畅自然大方的风格很合拍,两个流派合作的很多剧目也一直深受观众喜爱,这也是我们能够长期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的嗓音条件、身高体型、舞台风格整体都比较搭。”
李胜素补充道:“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艺术上追求的风格和思想很一致。正是因为一些心灵上的碰撞都体现在舞台合作中了,所以很多观众认为我们两人配合得丝丝入扣,这也是我们多年不断磨合的呈现。”
从2010年开始,于魁智长期担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职务。同年,李胜素被聘任为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自此,他们的艺术事业又多了几份责任——不断更新演出剧目、不断拓展演出市场、不断培养新生力量。今年1月,已逾退休之龄的于魁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延迟退休。因其是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的重要继承者和剧院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国家京剧院期盼他能在艺术传承、剧目创作和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对于京剧传承发展的现状,于魁智的确感到需要各方面再加把劲儿。 “其实我们最大的担心就是现在京剧创作队伍和表演队伍的人才奇缺,而且这还不是短时间一下子就能拔出来的,需要一个过程。”于魁智直言道。
受市场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京剧剧本创作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与电视剧、网络剧这种快餐式的剧本创作相比,戏曲剧本在剧目排练之前得“砸碎”无数次,可能为了一个字,一整段都得否定重来。写京剧本子难度大、收入少,编剧得耐得住寂寞。
要让京剧表演事业后继有人,还要发掘后起之秀,就更有难度。于魁智和李胜素的解释是,京剧不是一个人唱得了的独角戏,它是一门综合了方方面面的艺术,包括演员、舞台、美术、服装各门类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生旦净丑的所有角色连配角、龙套都得能够搭上戏,所以京剧讲究行当齐全,如果行当不全,就像“缺胳膊短腿”,那这个戏就不好看。目前科班出身的青年演员还需要经过多年的舞台历练才能真正出彩,所以京剧界新一批的名角儿翘楚要崭露头角还需等待时日。
有担心,更有信心!于魁智和李胜素感叹:京剧现在是赶上一个好时候了!国家把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出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政策来扶持中国戏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给我们母校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所以我们相信京剧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将继续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香港有浓厚京剧文化基础
于魁智和李胜素与香港的缘分很深,他们已连续16年每年来港演出,为在港举办的中国戏曲节、香港艺术节增色添彩。今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他们早已准备好了4台大戏,静待时机来港与新朋旧友见面。
在于魁智和李胜素的眼中,香港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城市,有著浓厚的京剧文化基础。香港的京剧票友非常多,许多老一辈京剧艺术家早年从内地迁居香港,包括姜凤山先生、梅兰芳先生的琴师,他们会常去票房给一些戏迷排戏指导。 “虽然现在香港京剧票房的数量在慢慢减少,但它们的艺术水平非常高。香港的票友虽然没有科班学艺经历,但因为有了专业资深人士的指教,所以达到了可以上台表演的水平”。
如今,于魁智和李胜素也成了南下传艺的老师。每次到港演出之前,他们都会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举办讲座,还会和观众们进行深度的互动交流。于魁智告诉记者:“都说香港的问题关键在于青年人,其实我们这么多年去香港演出也有这个体会。很多香港青年对中华文化不够了解,所以还是需要向香港观众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尤其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宣讲。”
李胜素补充道:“虽然我们过去都到访过香港的高校,但是还不够,将来有机会再去香港时,我们希望能够走进青少年当中、走进中小学校园,就像我们在澳门、在台湾去幼儿园给孩子们讲座、表演那样,给孩子们画上脸谱、穿上戏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于魁智和李胜素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能让更多的香港观众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我们相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普及会对香港的青年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也相信香港的未来会更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