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两国于1972年3月13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在今年春天将迎来建交50周年的历史时刻。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这不仅是对前一个阶段两国交往的总结和纪念,也是决定中英关系未来走向的十字路口。
文|北京 石岩
中英双边关系不断升级
开启“黄金时代”
回首过往,新中国与英国的双边关系发展历程不止50年。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采取了与美国等盟国不同的政策——“保持一只脚在门内”,寻求继续在华贸易的可能性。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亦没有关闭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大门,在“一边倒”外交战略和“不急于同西方国家建交”的原则下,以“先谈判后建交”作为对英国外交承认的回应。两国政府于1954年确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既为双边关系在漫长的20年建交谈判过程中留有发展空间,又在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坚持了原则。
1997年香港政权顺利交接后,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朱镕基总理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实现互访,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伙伴关系。1999年江泽民主席成功访英,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对英国的首次国事访问。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英期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将双边政治关系推向新高度。
2008-2009年金融危机后,中英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卡梅伦领导的联合政府执政后,英国意识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决心加大对华政策投入,大力提升中英关系,经济财金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愈加成为中英关系的亮点。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正式访英并举行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其间会见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同卡梅伦首相举行会谈,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联合声明》。在金融合作领域,中英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等多个领域进展迅速。 2014年英国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 2015年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带动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加入,孤立了美国的抵制政策。时任财政大臣奥斯本积极表态,称“愿做中国在西方最坚定的支持者”。对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卡梅伦政府主张拓展对话机制,以“闭门对话”的方式加强沟通。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应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邀请,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分别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储、安德鲁王子、威廉王子等英国王室成员会面,同卡梅伦首相在首相府举行会谈,应邀赴契克斯首相私人官邸做客,在卡梅伦首相陪同下访问曼彻斯特,并分别在英议会、伦敦金融城、中英工商峰会发表重要演讲。两国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这些双边关系发展的成就,不仅标志著中英关系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也证明了两国在经贸和全球合作领域蕴含的巨大机遇与潜力。即便在英国脱欧公投后,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新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双方再次确认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大方向。2017年和2019年,英国首相特别代表、时任财政大臣菲利浦·哈蒙德连续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英对华政策急剧变化
造成双边关系倒退
然而,自约翰逊执政以来,在内外政治暗流下,英国对华政策急剧变化,“黄金时代”关系框架受到颠覆性冲击,中英关系急转直下,突出表现为英国在5G、香港、新疆、南海等问题上对中方进行恶意打压和无端挑衅。
一是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早在2001年,华为就开始在英国设立办事处,开发当地市场,与英国电信、沃达丰等主要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英国对华为也一直进行了必要监管,并未发现重大安全漏洞。但在美国和保守党内部一些反华势力的强力施压下,2020 年7月,英国政府正式以华为存在信息安全和美国制裁造成的供应能力安全双重隐患为由,宣布自2021年起不再购买华为设备,到2027年前拆除、停用所有华为设备,最终酿成正中美国下怀的“双输”结局。
二是妄加干涉中方内政,挑战中国主权。 2019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后,英国对中国内政干涉升级。特别是202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香港国安法以来,英国与美、澳、加等国发表所谓联合声明,诬蔑中方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声称取消与香港间的引渡协定,并放宽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香港人在英国居留时限的规定。约翰逊甚至也表态支持修改移民法,给予部分香港居民居留权和移民权。在涉疆问题上,英国鼓动西方国家联合制裁中国。这些变化标志著英国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上违背了中英双边对话沟通的精神,追随美国将“价值观外交武器化”,不断挑衅中方底线。
三是叫嚣“南海巡航”,组建“小集团”挑动“印太”地缘政治博弈。2017年,英国国防大臣威廉姆森信誓旦旦,叫嚣要把“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派到南海来对抗中国。2020年,约翰逊也提出要在2021年把航母派到亚太和南海。2021年7月,英国派遣“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前往“印太”地区,并在“印太”海域实现常态部署。2021年9月,英国与美国、澳大利亚宣布建立三方安全联盟“AUKUS”,并与美国承诺为澳大利亚打造核潜艇,此举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刺激军备竞赛,威胁地区和平稳定,损害国际核不扩散努力。
此外,近年来英国加强“五眼联盟”反华协作。 2020年提出“民主十国”倡议,意图打造“民主国家供应链”,以及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与美西方联手,抹黑中方与世卫组织组织的病毒溯源工作等。这一系列行径都严重损害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严重背离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此,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同英国外交发展大臣特拉斯通电话时强调,中英应保持战略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共同管控分歧,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
传承“破冰者”精神
携手开拓双边关系新篇章
中方一贯高度重视中英关系的发展,在外交、经贸和人文交流上一直秉持开放态度。在中英正式建交50周年之际,英方亦应回望曾经在西方国家中独立的、前瞻性的、引领性的对华政策。即使在冷战时期,英国也能理性地认清合作共赢的根本利益,克服压力和阻力,与中方携手开拓双边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新篇章。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和中英“黄金时代”的开启,不仅是双方领导人政治智慧的推动,最根本的内生动力在于两国经济发展的高度互补性和巨大的合作潜力。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直接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引资来源地,中国是英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非欧盟贸易伙伴。在双边政治关系受挫期间,两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仍呈现出蓬勃活力。 2021年第二季度,中英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930亿英镑,同比增长 9.8%;2020年第二季度起,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英国最大进口国。在教育和人文交流领域,英国仍然是中国留学生的热门目的地。截至2021年9月的年度中,英国签发了超过13万的学生签证给中国学生,比2019年同期增长13%。今年初,英国驻广州总领馆在迎接中英建交50周年活动中表示,英国是中国加速向零碳能源体系转型的合作伙伴,英国将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在英国设立的欧洲制造基地提供支持,并为中英浮式海上风电联合示范项目选址,实现经验技术共享,与中国共同加速全球绿色转型。在金融领域,今年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将重启,英方期待与中方深化双边经济财金合作,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及创新、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在科技领域,因应工业物联网生态系统和国际标准的发展,英方希望帮助英国公司在广东的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除此之外,全球挑战也推动中英合作发展。应中方邀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夏尔马于2021年9月5日至7日访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同夏尔马在天津举行会谈,双方就中英气候变化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交换意见。
2020年,有记者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提问,现在用“黄金时代”形容中英关系是否还准确。中方回应,“中英关系的发展,重要的不是怎么说,而是怎么做”。1953年,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前主席杰克·佩里冲破重重阻力,率15家英国公司代表访问中国,签订了西方商界与新中国的第一个贸易协定,被称为中英关系的“破冰者”。李克强总理在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破冰者”2021新春庆祝活动上的视频致辞中强调,重温“破冰者”精神,既是在追忆历史当中激励当世,更是展望未来。只要“破冰者”精神代代传承,推动友谊与发展的初心不变,就没有打不破的坚冰、消除不了的隔阂。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文章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中英两国于1972年3月13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在今年春天将迎来建交50周年的历史时刻。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这不仅是对前一个阶段两国交往的总结和纪念,也是决定中英关系未来走向的十字路口。
文|北京 石岩
中英双边关系不断升级
开启“黄金时代”
回首过往,新中国与英国的双边关系发展历程不止50年。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采取了与美国等盟国不同的政策——“保持一只脚在门内”,寻求继续在华贸易的可能性。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亦没有关闭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大门,在“一边倒”外交战略和“不急于同西方国家建交”的原则下,以“先谈判后建交”作为对英国外交承认的回应。两国政府于1954年确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既为双边关系在漫长的20年建交谈判过程中留有发展空间,又在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坚持了原则。
1997年香港政权顺利交接后,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朱镕基总理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实现互访,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伙伴关系。1999年江泽民主席成功访英,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对英国的首次国事访问。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英期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将双边政治关系推向新高度。
2008-2009年金融危机后,中英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卡梅伦领导的联合政府执政后,英国意识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决心加大对华政策投入,大力提升中英关系,经济财金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愈加成为中英关系的亮点。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正式访英并举行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其间会见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同卡梅伦首相举行会谈,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联合声明》。在金融合作领域,中英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等多个领域进展迅速。 2014年英国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 2015年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带动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加入,孤立了美国的抵制政策。时任财政大臣奥斯本积极表态,称“愿做中国在西方最坚定的支持者”。对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卡梅伦政府主张拓展对话机制,以“闭门对话”的方式加强沟通。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应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邀请,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分别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储、安德鲁王子、威廉王子等英国王室成员会面,同卡梅伦首相在首相府举行会谈,应邀赴契克斯首相私人官邸做客,在卡梅伦首相陪同下访问曼彻斯特,并分别在英议会、伦敦金融城、中英工商峰会发表重要演讲。两国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这些双边关系发展的成就,不仅标志著中英关系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也证明了两国在经贸和全球合作领域蕴含的巨大机遇与潜力。即便在英国脱欧公投后,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新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双方再次确认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大方向。2017年和2019年,英国首相特别代表、时任财政大臣菲利浦·哈蒙德连续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英对华政策急剧变化
造成双边关系倒退
然而,自约翰逊执政以来,在内外政治暗流下,英国对华政策急剧变化,“黄金时代”关系框架受到颠覆性冲击,中英关系急转直下,突出表现为英国在5G、香港、新疆、南海等问题上对中方进行恶意打压和无端挑衅。
一是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早在2001年,华为就开始在英国设立办事处,开发当地市场,与英国电信、沃达丰等主要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英国对华为也一直进行了必要监管,并未发现重大安全漏洞。但在美国和保守党内部一些反华势力的强力施压下,2020 年7月,英国政府正式以华为存在信息安全和美国制裁造成的供应能力安全双重隐患为由,宣布自2021年起不再购买华为设备,到2027年前拆除、停用所有华为设备,最终酿成正中美国下怀的“双输”结局。
二是妄加干涉中方内政,挑战中国主权。 2019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后,英国对中国内政干涉升级。特别是202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香港国安法以来,英国与美、澳、加等国发表所谓联合声明,诬蔑中方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声称取消与香港间的引渡协定,并放宽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香港人在英国居留时限的规定。约翰逊甚至也表态支持修改移民法,给予部分香港居民居留权和移民权。在涉疆问题上,英国鼓动西方国家联合制裁中国。这些变化标志著英国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上违背了中英双边对话沟通的精神,追随美国将“价值观外交武器化”,不断挑衅中方底线。
三是叫嚣“南海巡航”,组建“小集团”挑动“印太”地缘政治博弈。2017年,英国国防大臣威廉姆森信誓旦旦,叫嚣要把“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派到南海来对抗中国。2020年,约翰逊也提出要在2021年把航母派到亚太和南海。2021年7月,英国派遣“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前往“印太”地区,并在“印太”海域实现常态部署。2021年9月,英国与美国、澳大利亚宣布建立三方安全联盟“AUKUS”,并与美国承诺为澳大利亚打造核潜艇,此举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刺激军备竞赛,威胁地区和平稳定,损害国际核不扩散努力。
此外,近年来英国加强“五眼联盟”反华协作。 2020年提出“民主十国”倡议,意图打造“民主国家供应链”,以及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与美西方联手,抹黑中方与世卫组织组织的病毒溯源工作等。这一系列行径都严重损害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严重背离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此,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同英国外交发展大臣特拉斯通电话时强调,中英应保持战略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共同管控分歧,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
传承“破冰者”精神
携手开拓双边关系新篇章
中方一贯高度重视中英关系的发展,在外交、经贸和人文交流上一直秉持开放态度。在中英正式建交50周年之际,英方亦应回望曾经在西方国家中独立的、前瞻性的、引领性的对华政策。即使在冷战时期,英国也能理性地认清合作共赢的根本利益,克服压力和阻力,与中方携手开拓双边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新篇章。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和中英“黄金时代”的开启,不仅是双方领导人政治智慧的推动,最根本的内生动力在于两国经济发展的高度互补性和巨大的合作潜力。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直接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引资来源地,中国是英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非欧盟贸易伙伴。在双边政治关系受挫期间,两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仍呈现出蓬勃活力。 2021年第二季度,中英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930亿英镑,同比增长 9.8%;2020年第二季度起,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英国最大进口国。在教育和人文交流领域,英国仍然是中国留学生的热门目的地。截至2021年9月的年度中,英国签发了超过13万的学生签证给中国学生,比2019年同期增长13%。今年初,英国驻广州总领馆在迎接中英建交50周年活动中表示,英国是中国加速向零碳能源体系转型的合作伙伴,英国将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在英国设立的欧洲制造基地提供支持,并为中英浮式海上风电联合示范项目选址,实现经验技术共享,与中国共同加速全球绿色转型。在金融领域,今年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将重启,英方期待与中方深化双边经济财金合作,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及创新、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在科技领域,因应工业物联网生态系统和国际标准的发展,英方希望帮助英国公司在广东的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除此之外,全球挑战也推动中英合作发展。应中方邀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夏尔马于2021年9月5日至7日访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同夏尔马在天津举行会谈,双方就中英气候变化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交换意见。
2020年,有记者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提问,现在用“黄金时代”形容中英关系是否还准确。中方回应,“中英关系的发展,重要的不是怎么说,而是怎么做”。1953年,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前主席杰克·佩里冲破重重阻力,率15家英国公司代表访问中国,签订了西方商界与新中国的第一个贸易协定,被称为中英关系的“破冰者”。李克强总理在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破冰者”2021新春庆祝活动上的视频致辞中强调,重温“破冰者”精神,既是在追忆历史当中激励当世,更是展望未来。只要“破冰者”精神代代传承,推动友谊与发展的初心不变,就没有打不破的坚冰、消除不了的隔阂。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文章小标题为编者所拟)